日期:2018/4/29(Day7)
本篇快速導覽(可點選):
今日行程路線:
上午:黃山昱城皇冠假日酒店->[潛口民宅]博物館 參觀;(遊覽車,40 mins)
[潛口民宅]博物館->[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遊覽車,15 mins)
[鮑家花園]->[徽州古城];(遊覽車,20 mins)
下午:[徽州古城]參觀->[屯溪老街]閒晃`;(遊覽車,50 mins)
今天的第一站來到位於黃山市徽州區 岩寺鎮潛口村的"潛口民宅博物館"參觀。
和先前參觀的呈坎、篁岭等地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潛口民宅並非是自然保存下來的古村,這裡所有的明、清古建,是由徽州區和歙縣各地數百座明代、清代古建築中精選而出,採原拆移建的方式,集中至潛口村重建,錯落於山坡之上,成為民宅古建築的博物館,古建築專家、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在參觀後感嘆的說:"觀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由此更能看出它對研究民宅古建築的重要性。
潛口民宅博物館入口(上)
博物館依古建物的年代分為兩區~明園和清園,我們今天參觀的是比較"新"的清園。
潛口民宅導覽圖(上)
參觀動線可參考上方"潛口民宅導覽圖",由清園山門入園後,採順時針方向前進。因為大部份遊客的第一個參觀點都是"耕禮堂",如果因此造成"耕禮堂"遊客太多的話,這裡提供一個小撇步:先參觀入園後右手邊的"誠仁堂",接續再依順時針動線參觀耕禮堂,避開人潮更能自在的觀賞古建細節。
清園中大約有10幢古建,逐一介紹可能太過繁鎖,我就挑些重點和大家介紹嘍。
首先是"誠仁堂"。
誠仁堂(金家大屋)原屋主為金姓兄弟,兩人在上海開當鋪發跡,回鄉建造了這座建築面積達700多平方公尺的大宅。
誠仁堂大門附牆門樓(上)
徽派建築的大門多建有附牆門樓,主要的功用是避免雨水順著牆面流下到木門板上,一般農家的型式更簡化,僅設門罩(所謂門罩就像是把附牆門樓在門框位置的石材或水磨磚取消,僅留上方的外挑檐腳,下方的磚雕花紋也較簡單);家中較富裕者其門樓型式就像誠仁堂類似,為雙柱單間一樓(雙柱,指的是牆面裝飾柱的數目;間,指的是柱與柱中間的空間,像雙柱就是單間,四柱為三間,依此類推;而樓,是指門上方外挑屋簷的數目);若家中有為官者,其門樓型式就更加有氣勢,可能為三間四柱五樓,所以在古代,僅由大門門樓型式就能略知該戶人家的社經地位喔。
走進大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進的大廳("進"指的是一間住宅內前後的排數,也可以看成跨過門檻的次數;跨入第一道門檻進到的空間就是一進)(下)
徽派建築的主結構多為木結構,如同上方誠仁堂的照片,樑、柱、屋頂、牆均為木構造,主樑用料碩大,甚而超過柱的尺寸,民間多以"肥樑瘦柱"來形容;主樑中央略向上拱,它有個可愛的暱稱叫"冬瓜樑"。主樑兩端下方通常會輔以托樑固定,一般托樑上多以精細的木雕裝飾(如誠仁堂),更有甚者會將木雕延伸至主樑(請參閱我們Day6-2所參觀的江灣"蕭江宗祠")。
誠仁堂 部份樑下也刻有精緻的木雕花紋(上)
二進內廳的木結構,更顯古意盎然(上)
木窗下方綪細的木雕,盡顯"徽三雕"之美(上)
第二個為大家介紹的是"耕禮堂"。
"耕禮堂"建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140餘年,有別於"誠仁堂"是徽商的宅第,"耕禮堂"的原屋主是官宦人士,這座古宅也是清園中面積最大的民宅。
精細的木雕和六角燈籠,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古代(上,耕禮堂二進)
屋內多處懸掛著"耕禮堂"的匾額,據說是希望後代子孫"以耕為本,讀書興業,講究禮儀",以確保家運長久不衰。
在耕禮堂的入口處還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刻著"珍木堂 金絲楠木藝術館"。
[金絲楠木簡介]
金絲楠木是小葉楨楠的別稱,在中國大約有30多種,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木材,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絲楠木質地優良,不易翹曲變形、開裂,且具有特殊香氣,在古代是專屬於皇宮、少數廟宇的建築和傢俱使用,一般民眾不得擅自使用,由此亦能看出金絲楠木的稀有和特殊性。
耕禮堂內陳列著十數件的金絲楠木傢俱,近看更能觀賞木紋中的金絲紋路,一般而言這些傢俱均有其歷史及工藝價值,為許多古董傢俱商爭相收藏的珍品。
繼續沿著順時針方的的動線前進,經過古戲台和程培本堂後,左手邊的巷口就是"收租房"。
程培本堂和收租房同為當時徽州大財主程雲卿所有,程培本堂為住宅,而收租房(下)則是為了收納佃戶們的租谷(租金或以穀物替代租金)特別建造的小屋
這兩幢古宅的門樓和其他古宅還有個不同之處,就是它的飛檐翹的特別高(上),據說這是讓整個屋檐看起來像個元寶,象徵"招財進寶"
收租房大門旁還有個特別的小設施(見上方照片,大門右側牆面解說牌的右下角,有塊石片像門把一樣安裝在牆上),這就是讓訪客繫馬的"栓馬石"。細看這已被磨得光滑的栓馬石,似乎能想見當時主人家收租時的繁忙景象。徽州民諺道:"馬馱金子驢馱秤,騾子馱鑰匙",形容的就是程家的富有。
從側面看收租房的附牆門樓,飛檐翹角的高度確實特別突出(上)
飛檐翹角下的牆面,彩繪著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故事(上,收租房)
繼續往前行,順著樓梯往上,就會看到位居整個清園最高點的古宅~汪順昌宅(下)
汪順昌宅是典型的徽州讀書人家民居,它有一個特色,就是在南側有一廳做為私塾;另外一個特色是它由大門進入後,一進比一進高,象徵"步步高昇"。
參觀完汪宅後,由原路折返回到廣場旁,就會看到門上掛著"老謝家茶"牌匾的"義仁堂"。
義仁堂原為潘氏一族的支祠,建於清康熙年間,支祠正面兩側的水磨磚雕在清園的古宅中算是比較少見的,有時間記得近距離觀賞一下
到此"潛口民宅"的參觀算是告一段落了,細想這十幢古宅原本散居各處,為求保存古建採"原拆移建"之方式搬遷至此,原拆移建看似簡單,但其實過程非常繁瑣,在拆前須先仔細照相紀錄,拆除時更需一磚一瓦仔細編號,若有毀損在重建時須加以修復,費工費時,但能使具歷史價值的古宅匯集重生,讓遊客們不用四處奔走便可飽覽古建工藝之美,這樣的精神和態度確實值得效法。
下一站,將要前往位在歙縣棠樾村的"棠樾牌坊群"(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