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期:2018/7/14(Day7)

今日行程路線:

上午:(甘肅省天水市)嘉孚精品酒店->麥積山石窟;(搭乘遊覽車,約 1h20m)

下午:麥積山石窟->仙人崖;(搭乘遊覽車,約0.5 hr)

封面照片:西崖大佛

西崖大佛

今天的第一站,要前往位在天水市東南方約1h20m車程的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簡介]

麥積山屬秦嶺山系小隴山的一座孤峰,因形似農家麥垛(將麥堆積成堆)而得名,當地海拔1700多公尺,山高142m,石窟直接開鑿於懸崖峭壁上,分為東、西兩部份,其間以凌空棧道相連。

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時期(西元384年至417年),於北魏、西魏、北周時大興崖閣,造像萬千,其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亦經歷多次地震、火災之害,現在尚存的佛龕(龕,讀音同"勘")石寺計221座;泥塑、石刻10632件;壁畫1000多平方公尺;北朝崖閣8座(有關現存的佛龕、塑像等數量各家統計略有出入,本篇採用的數據為麥積山景區所印製之摺頁所載)。

由於麥積山所處地層屬第三紀砂礫岩,石質較為鬆散,不易精雕,因此造像多以泥塑或石胎泥塑為主,且大多數均有彩繪,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與敦煌莫高、洛陽龍門、大同雲岡並列為"中國四大石窟"。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進入景區,參觀這座集自然景觀、宗教文化、藝術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吧!

麥積山景區大門(2018%2F7%2F14)

麥積山景區大門(上)

由景區大門到麥積山石窟的步道入口處大約還有3 km的距離,不想走路的話可以選擇搭乘觀光車(電瓶車)(下,電瓶車須另外購票,但可在購買門票時一併加購)

電瓶車(麥積山)

在觀光車終點站下車後,可以看到一塊"麥積煙雨"的巨石(下)

麥積山

麥積山四季風景各有特色,據說山巒上常有雲霧繚繞,景色鍾靈毓秀,使"麥積煙雨"在天水八景中居於首位。

就算選擇搭觀光車,到終點站後仍須步行一小段柏油路(約10~15 mins)才會到達真正的步道入口。有趣的是,在大陸景區始終能提供你另一種選擇~像騎馬(下)

景區最駿

印象中大部份景區供遊客騎乘的馬匹通常比較懶散且身形消瘦,但麥積山的馬匹可大不相同,每一匹馬兒都身形健壯,毛色光亮,短鬃長尾,紅纓配頭,這大概是我看過最駿的馬兒了吧!

其實這段路程並不長,步行大約也只需10~15 mins,而且路旁還有整排販賣核果、紀念小物的小攤,想步行還是騎馬就看個人需求囉!

在這段路程中,還可以先一睹西崖的全貌(下)

西崖全景

以這個距離而言,除了層層疊疊的凌空棧道外,唯一能看到的塑像就是西崖大佛(下,第185窟)

西崖大佛

順著柏油路往上走,就會到達麥積山石窟的入口廣場(下),從這個角度仰望,就能體會"麥積"之名的由來了

東崖和瑞應寺

山腳下的瑞應寺和東崖全景(上),在這裡也能欣賞莊嚴雄偉的東崖大佛

進入麥積山石窟的柵欄後,順著動線前行,右手邊有一長廊,長廊內對石窟的歷史、文化、藝術有重點介紹(包括各石窟的編號位置圖),建議大家在登上棧道前先瀏覽一下,以免錯過石窟的精華部份

麥積山石窟導遊全景圖

長廊內的"麥積山石窟導遊全景圖"(上)

順著長廊走到底,就會看到步道的入口(下),順著步道向上,開始今天的石窟文化藝術之旅吧!

上去下回

登上棧道後,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是編號第13窟的東崖大佛(下)

東崖大佛(第13窟)

東崖大佛是麥積山現存最大的摩崖造像,中央主佛釋迦牟尼佛高15.7 m,兩側文殊及普賢菩薩側身侍立,高度約13 m,為隋代(西元581~618年)高浮雕石胎泥塑作品,宋代重修過。據現場解說牌記載,在1982年修復時,由主佛右臉內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經"一卷,又從白毫相中出土有南宋"紹興二十七年"(西元1157年)墨書題記白瓷碗一件,這似乎也成為宋代重修過的佐證。另隋代造像的特色是形態豐滿,由東崖大佛似乎也可窺此特點。

麥積山各個石窟間由凌空棧道相連,層疊而上(下),這些棧道原本只是木棧道,歷經多次翻修後才成為現在的模樣

凌空棧道

順著棧道往上,就能到達東崖大佛的側面(下)

東崖大佛佛首近照

近距離觀賞大佛側面,並不若正面看來的立體,是不是更能體會"高浮雕石胎泥塑"的技法呢?(石胎泥塑是指先用石頭刻出概略的形態,再以泥塑方式精修)

繼續順著棧道前行,就會看到第一座大型佛閣~編號第9窟的"中七佛閣"(下)

中七佛閣(第9窟)

如果依照時間區分,麥積山石窟的開鑿大致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峰期;

第二階段在隋代到唐代,但現存的作品所剩不多;

第三階段在宋代,是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峰。

編號第9號的中七佛閣屬第一階段(十六國和南北朝)後期(西元557~581年)所創建,這個時期窟龕的規模趨於宏大,多為崖閣式大窟,造像敦厚壯實,其中佛像(位居中者)面相豐滿圓潤,頭梳低平肉髻,衣飾多為下垂袈裟;兩側菩薩、弟子的服飾則較多變(下)

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中七佛閣)

另外在色彩部份即使多處已顯斑駁,但依然能看出不論在衣飾或壁畫上,用色皆鮮明且層次豐富,除了彰顯當時佛教盛行外,工藝之精巧也展露無遺!

繼續前行,在中七佛閣的上方有四列佛像排坐整齊(下)

千佛崖(第3窟)

再加上上方長廊式崖閣內的兩排佛像(下)總計六排,這就是編號第3窟的千佛廊

千佛廊(第3窟上兩列)

千佛廊和第9窟的中七佛閣同屬北周時期(西元557~581年)作品,現存佛像297尊,屬石胎泥塑,其中長廊內兩排佛像的彩妝是在宋、明兩代時才重妝的。

沿著棧道繼續前行,接著來到的是位在東崖最高處,編號第4窟的上七佛閣。依據現場的解說牌,上七佛閣是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所建,是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壯麗的殿堂式大窟。

本石窟的特色在於每龕內雕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下,最靠門邊兩尊因角度問題無法呈現在照片中),與同屬北周的中七佛閣每龕一佛兩弟子或一佛兩菩薩的配置大不相同

慧光普照(第4窟)

不論是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是一佛八菩薩,每龕塑像總數皆為九,九在中國古代是有特殊含意的數字,它是陽數的最大數,又和"久"諧音,它也代表多數的意思。大都督李允信為死去的父親作功德而建,我想除了表示李大督都潛心禮佛外,也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吧!

除了窟龕內的塑像外,窟龕外側的上方壁面上還有另一件藝術瑰寶~薄肉塑的飛天(下)

飛天(第4窟,慧光普照上方左側)

上七佛閣龕壁上的飛天,手持各種樂器,凌空飛舞(上,"慧光普照"龕壁上左側)

飛天是佛教中天帝司樂之神,傳自於印度,祂們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只憑藉雲彩即可凌空飛舞;有佛陀在的場合,就一定有飛天存在。上七佛閣的飛天是以"薄肉塑"的方式製作而成,既像浮雕,又似壁畫,這種製作方式據說是四大石窟中僅有,因此非常具有藝術價值,如果來到麥積山石窟可千萬別錯過嘍!

在佛閣的兩端還有兩尊身長4.2 m的金鋼力士塑像,力士身材魁武,肌肉賁張,怒眼圓睜,氣勢懾人,這應該也是麥積山石窟中最威武的兩尊塑像了吧!

金鋼力士塑像(第4窟)

上七佛閣西側的金鋼力士塑像(上)(金鋼力士為佛教的護法神)

相傳在上七佛閣創建完成後,佛祖曾來到此講經弘法,信眾因此慕名前來,在佛閣裡修行的飛天為了測試大家是否真心向佛,便由空中撒下花瓣,若未誠心向佛者,花瓣將落在他的肩上。結果花瓣向前撒出後都向上飛舞,久飄不落,所以上七佛閣又稱為"散花樓"。

由金鋼力士前方的小山洞穿身而過,就會到達編號第5窟的"牛兒堂"。

牛兒堂建於隋代、初唐,其後雖經重修,但仍保留著隋末至唐初的造像風格。牛兒堂的名稱來自於古時候的一則傳說,相傳在古時候出了隻小神牛,小神牛每每嗚叫時便天崩地裂,災禍連連,有一天神因不忍見民眾受苦,便由天而降,以腳踏神牛之上鎮住神牛,從此便天下太平,這就是"牛兒堂"名稱的由來。

天王踏神牛(第5窟)

上方照片左側為踩著小神牛的天王塑像,與第4窟的金鋼力士相較,天王像的面容似乎較為和藹,彷彿能感受到其不忍見民受苦,以足鎮神牛的慈悲之心。

天王腳下的小神牛(第5窟)

天王腳下真的踏著一隻小神牛吔(上,因為塑像下身周邊有欄杆,無法攝得腳踏神牛的全景,只好分兩張拍了...)

另外天王塑像身旁的窟龕內雕塑了一佛二菩薩,第5窟的創建時期在隋末唐初,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菩薩的衣著體態~菩薩塑像身著齊胸上衣,胸部半坦,雙臂外露,體態略呈扭動曲線,這正是典型的隋、唐女性服飾(請參照前二張照片)。

過了牛兒堂後繼續前行,就到西崖了。西崖多為窟龕塑像,雖不若東崖佛閣式的宏大壯麗,卻另有一分古樸細緻之美。

西崖中最吸睛的當然還是編號第185號的三尊大型塑像(下)

西崖大佛(第185窟)

第185窟的配置原本應該也是一佛二菩薩,只是右側的塑像幾乎已毀壞殆盡。有關185窟的資料相當欠缺,現場也僅標示年代不明。

觀察塑像的形態、服飾,佛陀身著披肩袈裟,臉部與東崖大佛相較略顯清瘦,個人猜測應該是早於東崖大佛的隋代(似乎也較有由西方傳入中土的特色,尚未完全中國化)...。

前面有提到西崖除了大佛外,幾乎都是窟龕塑像,每尊塑像各有其特色,快來看看這些宗教藝術的瑰寶吧!

彩色佛像(第60窟)

為了避免野生動物(像鳥類、鼠類等)的侵擾破壞,麥積山石窟的各個窟龕幾乎都裝上了鐡網或紗網,這樣的做法雖然在參觀上、攝影上造成不便,但為了使這些歷史珍寶能繼續留傳百世,似乎也只能妥協了。

上方照片為編號第60窟的佛像,依據現場解說牌說明,是屬於西魏(西元535~556年)時期的作品,佛像面容與先前看到北周、隋、唐時期的佛像相較顯得較為清瘦。另佛像上衣的型式為右開襟(左邊那片在上,為傳統漢服型式),顯示該時期的佛教已開始本土化了。

下方照片為編號第55窟的佛像,依據解說牌所示是屬北周(西元557~581年)時期作品,中央主佛佛首遺失,僅存軀體盤坐龕內。不過其衣飾線條流暢柔軟,也很值得細細品味。

遺失佛首像(第55窟)

最後再為大家介紹編號第54窟的佛像,這尊塑像鼻子細長,唇形清晰,嘴角明顯上揚,笑意滿溢,或許正是麥積山石窟中最充滿喜樂的佛相吧(下)

門縫禮佛(第54窟)

第54窟屬西魏時期作品,面容較清瘦,頸部也特別細長(上)

麥積山石窟的珍寶實在太多,除了以上介紹的之外,第135窟、142窟、37窟、127窟、44窟、123窟、165窟、121窟等都各有特色,就等大家找機會來到現場細細體驗啦(不論攝影技術多棒,絕對都無法和親臨現場的感動相較,今年還沒有旅遊計畫嗎?來趟甘南川北之行吧)!

還記得我們搭電瓶車下車後,步行上來的那條路嗎?其實沿路擺滿了一攤接著一攤的小攤販,販售的商品琳瑯滿目,包括核果、木雕、手工藝品等,建議大家留點時間下來逛逛,或許會有些有趣的收獲唷!

看看時間也差不多中午了,先用個午餐,下午繼續麥積山景區的第二站~仙人崖(敬請繼續同遊下一篇)

arrow
arrow

    法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