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4/29(Day7)
本篇快速導覽(可點選):
(接續Day7-2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
用完午餐後,就來到今天下午的第一站~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於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
徽州古城城門(上),古城目前仍保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我最喜愛的旅遊地點一直都是歐洲,其中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自中古世紀一直延用至今的老城區,那些古建築、大教堂自然地融入現代生活之中,充滿時空交疊之美深深吸引著我,沒想到在徽州古城,我又再一次陷入這樣的情境之中。
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後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因此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格局。
徽州府城門(上)
城內定時有徽州民歌的現場表演,表演者們身著古裝自徽州府城門排成二列進城,配合著徽州民歌的舞蹈表演(下),一時間還真有了回到過往的錯覺
在徽州府署前廣場看完民歌表演,面對府署的右手邊有座"陽和門",進到陽和門,就可以看到號稱"東方凱旋門"的"許國牌坊"(下)
[許國牌坊]
許國牌坊建於明萬曆十二年(西元1854年),是由東西向兩座三間三樓坊,和南北向兩座單間三樓坊圍合而成,外觀整體看來,變成一座四面八支柱的立體牌坊,一般也稱為八腳牌坊,這在牌坊中是相當少見的型式。
這座八腳牌坊的建造由來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許國字維楨,安徽歙縣人,明萬曆十二年時因決策雲南"平夷"有功,獲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不久後還獲准回鄉建造四腳牌坊,以彰其功。許國想說徽州牌坊甚多,若建四腳牌坊,就算雕工再怎麼精細也不會特別引人注目,於是就想建一座八腳牌坊,但這八腳牌坊可不是"想建就建",沒有皇上的恩准可是會有殺身之禍的,於是許國就想出一條妙計,故意拖延著不回鄉建坊。有一天,皇上心血來潮的問及此事,才知道牌坊尚未建成,就出言調侃說:"這麼久的時間,別說是四腳牌坊了,就算是八腳牌坊也都建好了吧",沒想到許國立即拜倒並說:"謝主隆恩,臣這就回去建造八腳牌坊"。
除了許國和皇帝間相處的有趣故事外,這座牌坊還真的是精心打造,像牌坊內面的雕刻都以諧音的方式來表達慶賀之意喔。
在進入陽和門,面對牌坊的左側內面,其雕刻圖案為兩隻豹望向中央的兩隻喜鵲(上),這意味著"雙報喜"(雙豹喜),象徵許國獲晉少保又授封武英殿大學士;中央兩隻喜鵲一隻站在另一隻身上,象徵"喜上加喜"
牌坊內側其他各面的雕刻圖案還有:
三隻豹仰望一隻喜鵲(三報喜),象徵許國從入東閣、進文淵殿和武英殿的三次升遷;
騰龍舞鷹(武英),象徵授封武英殿大學士;
一隻喜鵲站在梅樹枝上,象徵"喜上眉梢"
如果來到這裡記得緩下腳步,細細品味古人的巧思啊!
另外,牌坊柱角的外側面都各踞石獅,每隻神態不同,也成為八角牌坊的另一個觀賞重點。
雄獅踩球,母獅撫子(上,印象中好像只有在這裡見到倒立的石獅吔)
在欣賞完有趣的八腳牌坊後,接著前往"徽園"。
徽園是建在原徽州古城內的仿古旅遊城,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
雖說是"仿古",但徽園內所有建築都按照徽派建築的樣式建造,兩側馬頭牆、粉牆黛瓦、木結構(上),和先前參觀過的古村、鎮建築並無二致,一樓的店鋪,聚集大樹下下棋的老人,反而更讓人有種回到過往的錯覺。
閒逛在古城內,還有部份小攤、小店販賣著懷舊小吃,像炒粟子(大陸的炒粟子是不加糖的,完全吃出粟子原本的清甜)、棉花糖等,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毛豆腐"(下)
白色的豆腐上長滿了長長的絨毛(上)
毛豆腐是徽州地區的特色菜,相傳於元朝末年朱元璋揮軍北上來到績溪,屯兵於城南快活林。這一帶百姓常以水豆腐慰勞士兵,但水豆腐多了吃不完,因為天氣熱,豆腐就長出了白色的絨毛(發酵啦),這就是毛豆腐的由來。
毛豆腐一般是先油煎之後再以各種調味料燒煮,在古城內的小攤用的就是最簡單的烹調方式~兩面油煎。起鍋後,再撒上蔥花、加點辣椒醬,豆腐本身口感綿密,非常有特色,來逛古城可千萬別錯過嘍(1份10塊人民幣,如果覺得太多可以買半份,大陸的小攤都很好溝通的)!
古城老街(上),一樓是各式各樣的店面(甚至包括婚紗店),完全是一個古城新生活的概念,倒是失去了那份古色古香(這讓我想起了淡水老街、九份等地,比起現在的人聲鼎沸,我反而更愛它們以前的小鎮風情)
除了在老城區閒逛外,古城內還有一處較知名的景點~"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簡介]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是中國民初的教育家,因為欣賞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改名為"知行";之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行知"。他一生奉獻於教育,曾創辦多所學校推廣平民教育,對中國的教育貢獻良多。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與傳統為仕宦之途而求學的封建思想完全不同,其知名言論相當多,在這裡摘錄一段我個人最喜歡的和大家分享:
每天要四問:
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
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
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
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陶行知紀念館是由其幼年時所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改建而成,前面是新館,陳列著陶行知的白玉座像及其生平的文物;後面是崇一學堂舊址。
陶行知紀念館(上),上方"萬世師表"一匾是由民初奇女子宋慶齡所題
除了上面為各位介紹的部份外,古城還有包括漁梁壩、新安碑園等知名景點,就等大家來古城時一一探索囉!
接下來就要前往這次"夢幻黃山,禮儀徽州"之行的最後一站~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簡介]
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最初是由新安江、橫江和率水河三江匯流處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老街西端位於鎮海橋橋頭,連接橋頭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棧",這裡不僅是老街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屯溪的發祥地。
屯溪老街導覽圖(上),可能因為放置於戶外,久經日曬雨淋字體已略顯模糊,前面提到的"八家棧"位在導覽圖的左邊
老街的歷史可遠溯至元末明初,一位程姓徽商在屯溪新安江畔建造了八間客棧,這就是"八家棧"地名的由來。老街由八家棧開始逐年向東發展,在明朝及清初時已成為知名茶市,到了清末更成為藥材、南北貨、醬菜舖、瓷器、酒樓等百貨市集,隨著時光流逝,至今老街仍完整保存著明、清市集的樣貌,只是在功能上轉變為觀光旅遊、購買伴手禮的好地方了。
(不過說實在的,如果旅程中有去其他古鎮的話,建議大家有看到喜歡的就買,因為各古鎮小舖販賣的價格大概只有老街的1/2~1/3!)
我們是由二馬路進入老街,在老街和二馬路的交叉口有幢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萬粹樓"(下)
萬粹樓據說是中國第一間古建築型式的私人博物館,除了建築物本身是由明、清時期古建築元件(如石雕、磚雕、木雕等)按徽派建築的型式重新組建之外,館內也收藏了大批文物、名人字畫和珍貴硯台等藝術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購票進去看看。
我們先由萬粹樓延著老街向東行,兩側皆為徽派民居,樓高多為二層樓,下店上房,據說老街共有超過200家的商號,大部份多以販售茶葉、文房四寶、古董、醬菜等為主,許多店家都是自明、清就開始經營的百年老舖,放緩腳步走在石板路上,看著延街的商號叫賣,細細品味被譽為"流動版清明上河圖"的老街風情,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萬粹樓的斜對面還有一棟也是古色古香的建築~德陽樓(下)。德陽樓目前是一家徽菜館,想吃老街名菜"臭鳜魚"的話,可以來德陽樓試試(請恕小弟看到名稱就打退堂鼓了)
老街風情(上,萬粹樓以東)
既然自明朝起就已經是知名茶市,老街少不了的就是茶舖。徽州地區知名的茶葉包括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綠茶,這些是屬綠茶類,大陸的綠茶是不揉茶的,所以茶葉看起來就像一片片尖尖地小葉子;由於之前在杭州買的龍井還沒喝完,綠茶就沒在我們這次的採購名單上。另外還有祁門紅茶,喜愛紅茶的朋友也可以試試。
這邊比較特別的是菊花,一朵朵曬乾的菊花依大小不同分為多個等級,這大朵的金絲皇菊實在太吸引人,一整朵泡開在水中既美麗又消暑,我們決定把這淡雅的好滋味帶回台灣細細品嚐。
各種大小的菊花泡在杯中,在悶熱的天氣確實引人著目(上)
和台灣的老街比較起來,最大的不同處應該算是小吃攤的數量遠比想像中來得少,而且同樣的小吃在各古鎮的價格也是更經濟實惠。
不過倒是有一樣特色小吃是別地方沒見到的,就是"秀嫂挞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嚐看看。
另外有幾間醬菜舖,據說也是百年老店,個人覺得吃起來不輸日本的醃漬物,喜愛醬菜的朋友也可以試吃後再做決定。
見到"老街"的牌樓(上),就表示老街的東端到嘍
回過頭來繼續向老街西端前進。
喜愛寄明信片的朋友,可以來可愛的"老街郵政所"看看(下)
古意盎然的老街路口(上),置身其中彷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老街的西端就是最初的發祥地"八家棧",這些徽派建築多為旅館(下),還真令人想像起"八家棧"的最初樣貌
出了老街西端走到大路邊,就可以看到一座石拱橋雄偉的橫跨在橫江上,這就是知名的"鎮海橋"(下)
鎮海橋又名老大橋,始建於明嘉靖15年(西元1536年),距今已近500年,清朝時曾因洪水沖毀,之後再重修,全長約133m,為六墩七孔的石造拱橋。
鎮海橋雖然一般汽車無法進入(橋頭有設車阻),但其交通依然繁忙,行人、三輪車、摩托車絡繹不絕,站在橋頭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復古味(上)
至此,老街的行程算是告一段落了,這也表示本次"夢幻黃山、禮儀徽州8日遊"的行程在此畫下句點啦!
(扣除第1天的時間,實際在大陸的旅遊時間算7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