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想GO就GO]36: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符茲堡(烏茲堡/Würzburg)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一)@德國19天自由行Day12-2
日 期:2019/6/7(Day12-2)
封面照片:符茲堡瑪利亞聖母教堂
今日行程路線:
上午行程:[班堡老城區]漫遊;(步行)
午 餐:Aecht Schlenkerla Rauchbier(須倫克拉酒館/啤酒醬汁豬腳、油煎香腸佐德式麵包、酸菜+煙煄啤酒);
下午行程:[班堡老城區](市集水果購物趣);
班堡->符茲堡(Würzburg);(搭乘德鐡,約1hr)
[符茲堡老城區]漫遊;
晚 餐:外帶市集德國傳統美食麵包夾香腸佐炸薯條回旅館享用;
住宿旅館:Hotel Residence(符茲堡)。
悠閒的市集採購為班堡的千年古城漫遊畫下完美句點,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搭乘德鐡前往下一站~羅曼蒂克大道的起點符茲堡(Würzburg)。
羅曼蒂克大道(Romantische Straße)是德國最古老的一條觀光路線,位於南部的巴伐利亞邦(Bayern)和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北起符茲堡(Würzburg),南至我們之前到訪的菲森(Füssen),有關羅曼蒂克大道的介紹歡迎大家參閱 [德國想GO就GO]28:菲森(Füssen)小鎮漫遊@德國19天自由行Day09-1 乙篇,在此就不多贅述。由班堡到符茲堡大約只需1小時的車程,不過符茲堡和我們先前去過的特里堡(Triberg)一樣是屬於景點離德鐡中央車站較遠的城市,因此旅館位置的選擇就需要考量一下了。離中央車站近的旅館價格實恵,不過到各景點就有點距離;而距離老城區市中心的旅館價格偏高(約是車站附近的1.5~2倍),但每天出門卻能省下一些時間和體力,如何在價錢和便利性上取得平衡,就看大家的需求了。
在訂房時幾經考慮,我們最後選擇位於美因河畔和老城區主要街道Juliuspromenade街旁的旅館(Hotel Residence),該區旅館林立,價位(約NT3,500~4,500/晚)略高於德國平均住宿水準(本次自由行住宿以商旅型式為主,平圴價位約NT2,850元/晚),不過Juliuspromenade街有多路地面電車通行,交通便利;且位於老城區範圍內,即便以步行方式前往較遠的景點主教宮(Residenz Würzburg)或是瑪麗恩堡要塞(Festung Marienberg)也都只需約20分鐘的時間,不過這一區距離德鐡中央車站的步行時間同樣也是20分鐘,頂著夏天的豔陽拖著行李箱、走在歐洲的石板路面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所以住宿的選擇還是老話一句:就看大家的需求囉~
(有關符茲堡地面電車的路線圖,可以在 符茲堡當地公共交通路線圖(VVM) 網站查詢)
初來乍到,當然還是先到旅館辦理入住手續,放好行李休整一下,就要出發到附近逛逛了。由於時間已是下午四點半,那就先來瞧瞧旅館附近有什麼有趣的景點吧!
符茲堡老城區橫跨美茵河(Main)兩岸,城區的中心大致位於東岸市政廳的位置,若以市政廳為中心點,向東可到知名的主教宮(Residenz Würzburg);向西經老美茵橋(Alte Mainbrücke)後可前往瑪麗恩堡要塞(Festung Marienberg);其他景點如瑪利亞聖母教堂(Marienkapelle)、市集廣場(Marktplatz)等也位在附近,因此以這一區為老城區漫遊的出發點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另外市集廣場和我們住宿的旅館步行也只需不到10分鐘的路程,就決定由瑪利亞聖母教堂來做為我們符茲堡老城區漫遊的第一站好了(圖1)。
圖1 我們的符茲堡老城區觀光地圖(下)
[符茲堡老城區]必訪景點
一、瑪利亞聖母教堂(Marienkapelle)
瑪利亞聖母教堂位於市集廣場北側,磚紅色的尖頂塔樓和白色的外牆在老城區狹小的街道中格外顯眼(參見封面照片),這裡早期是符茲堡的猶太區,許多猶太人居住在此;到了西元1347年時符茲堡受到溫疫的侵襲,而猶太人竟被認為是此次疫情的原兇而遭到屠殺,原址上的猶太教堂也被摧毀,只有部份地下室被保留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木造的小教堂;西元1377年,時任的符茲堡主教決定在此興建一座教堂,也訧是現在的瑪利亞聖母教堂,教堂在1392年時完成了唱詩班席並奉獻給天主;後續符茲堡市政府接手了教堂的建造工作,並繼續進行中殿及尖頂塔樓(鐘樓)的建築工程,一直到1479年時整座教堂才真正完成。
不過和之前參觀過的許多教堂一樣,瑪利亞聖母教堂在二戰末期的轟炸中遭受到嚴重損毀,戰後德國努力進行復建工作,使得教堂在1962年時又重新開始為信徒們服務。瑪利亞聖母教堂被認為是下弗蘭肯地區(Unterfranken)晚期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喜愛中世紀建築的朋友們可別錯過了喔~
在簡單介紹了教堂的歷史後,接著就要來看看教堂有什麼必看的亮點囉!
1.南門
瑪利亞聖母教堂共有三個出入口,依所處教堂的方位分別為西門(主入口)、北門和南門,每座門門扇和拱頂間的區塊(這區塊稱為"鼓室")分別裝飾著不同主題的砂岩浮雕,南門的主題是"瑪利亞的加冕";在拱門兩側的磚紅色扶壁上還有兩尊雕像,這兩座雕像是亞當和夏娃,出自德國雕刻大師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之手,不過為避免大師傑作因長期遭受日曬雨淋而損毀,目前真品已移至弗蘭肯博物館(Museum für Franken,位於瑪麗恩堡要塞內)中收藏,現場擺放的是複製品。
(我們上午前往的班堡大教堂內也有德國雕刻大師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的作品,歡迎前往另篇 [德國想GO就GO]34:德國古堡大道~班堡(班貝格/Barnberg)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德國19天自由行Day12-1 六、班堡大教堂 乙節欣賞大師傑作)
由於我們到訪當日適逢週五下午,市集廣場上攤位林立,門庭若市,有關南門的大師傑作並沒有優秀的照片可Po,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先到 弗蘭肯博物館的官網 欣賞大師的真品。
2.西門
瑪利亞聖母教堂的主入口在和尖頂塔樓同一側的西門,和南門的型式相仿,西門也是尖頂的拱門造型,只不過西門的規模更大一些,門扇中央還多立了一根石柱。西門鼓室的浮雕主題是"最後的審判",這個場景在各大教堂中經常出現,包括我們上午去的班堡大教堂的"王子之門",有關這個主題的介紹大家可以參考上一篇,在此就不多贅言;至於中央石柱上則以聖母抱子像立於其上(圖2)。
圖2 瑪利亞聖母教堂的西門(下)
至於北門的鼓室也同樣以浮雕裝飾,主題是"天使報喜",不過這幅浮雕的圖案非常具有特色,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繞到北門一探究竟,親眼瞧膲中世紀雕刻家的創意!
在欣賞完教堂的三座尖頂拱門後,接著我們就要進入教堂,繼續參觀教堂內部的建築和藝術珍寶囉!
[瑪利亞聖母教堂內部簡介]
1.主祭壇神龕
一進入教堂的中殿,挑高的頂篷和兩側大面積的開窗充份展現出哥德式教堂的特色。不過仔細一瞧,頂篷肋樑的型式卻又和傳統哥德式大教堂的樣式有些不同,我們之前參觀過的大教堂,頂篷肋樑通常呈現十字型交錯或更複雜的網狀交錯;但瑪利亞聖母教堂的肋樑卻以一種前所未見的簡單網狀交疊而成,這或許是建築規模較小(跨距較小)的原因吧!
順著中殿走到底就會到達主祭壇,主祭壇的神龕鑲嵌著四幅西元1514年的畫作,因為是聖母教堂,神龕的畫作自然是以聖母的事蹟為主題,包括中央的"天使報喜"和兩側的"耶穌誕生"以及"東方三博士前來朝聖"(圖3)。
圖3 中殿和主祭壇神龕(下)
2.聖阿奎林的銀色半身像(HI. Aquilin)
教堂內有關聖母的宗教藝術傑作不少,像是位於南側外牆上的砂岩浮雕"瑪利亞之死"(Tod Mariens,創作時間約在西元1400年)以及背襯光芒四射、由奧格斯堡金匠約翰內斯·基利安(Johannes Kilian)於1685年所創作的銀色麥當娜(Silbermadonna im Strahlenkranz)等,都很值得一看,不過也因為如此,教堂內非屬聖母的宗教藝術品就更顯特別了,像是擺放在玻璃櫃中的聖阿奎林銀色半身像(圖4)。
圖4 聖阿奎林銀色半身像(下)
聖阿奎林於西元970年出生於符茲堡,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窮苦的人們,婉拒了擔任大主教的機會,最後在一次參觀米蘭聖安布羅斯大教堂時遭到刺殺(西元1018年);他也是唯一一位出生於符茲堡的聖人。而這座銀色雕像是由奧格斯堡的金匠約翰內斯.澤克爾(Johannes Zeckel,約1710~1712年)所創作的,雕像脖子上的利劍也忠實呈現出聖人遇刺時的場景。
3.騎士之墓
瑪利亞聖母教堂並非符茲堡的"大教堂"(或稱主教座堂),或許也因此而埋葬了許多弗蘭肯地區的騎士和對符茲堡有重大貢獻的市民,其中最顯眼的大概就屬位於西門右側(站在教堂內面對西門)的康德拉.馮.紹姆貝格(Konrad von Schaumberg,卒於1499年)騎士之墓了(圖5),騎士的身形雖然略顯消瘦,不過藉由腳下所踏的雄獅反倒更彰顯出其大無畏的精神;這座雕像之所以出名也是因為出自於前面介紹過的德國雕刻大師里門施奈德之手。
圖5 教堂內的騎士之墓(下)
瑪利亞聖母教堂的宗教藝術瑰寶當然不只有上面介紹的幾件,不過礙於篇幅在此無法為大家一一詳述,有關其他的精彩傑作就請大家親臨現場時再細細品味囉~
瑪利亞聖母教堂(Marienkapelle)相關資訊:
地 址:Marktpl. 7, Würzburg;
介紹網址:符茲堡市官網(英文版 ;介紹中所附符茲堡教區網站的連結有更詳細的介紹)
二. 聖基利安大教堂(Dom St. Kilian)
在參訪完別具意義的瑪利亞聖母教堂後,雖然教堂外市集廣場上人聲鼎沸的攤販完全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不過礙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暫且避開廣場美食的誘惑,以步行方式前往下一站~聖基利安大教堂。
聖基利安大教堂距瑪利亞聖母教堂不到5分鐘的路程,在歐洲,一般被稱為"大教堂"的代表是該教區的主教所駐在的教堂,而聖基利安大教堂正是符茲堡的主教座堂。
歐洲的大教堂多半以教堂所在地(像是我們之前到訪的科隆大教堂)或是聖人的名字(例如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英國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等)來命名,符茲堡的聖基利安大教堂則屬於後者。西元七世紀時,愛爾蘭傳教士基利安主教帶著基督教的信仰來到法蘭克地區(弗蘭肯/Franconia),並且以符茲堡為根據地向外宣揚基督教教義,不過在當時基督教的傳教士被視為異教徒,基利安又得罪了德國的貴族,因此最後在符茲堡殉道(約在西元689年),基利安死後被封為聖人,符茲堡大教堂也採用了他的名字來命名。
聖基利安殉道後,符茲堡在西元742年時成立了新教區,而新建的大教堂則在800年時正式啟用。不過早期的建築物經常受到如雷擊、火災等災害的侵襲而毀壞,符茲堡大教堂也不例外;在歷經兩次嚴重的火災之後,更具規模的新教堂在1040年時再度展開重建,此後隨著時間的演進,建築工程經歷了多次的修建、擴建,一直到西元1250年東側塔樓竣工時,整座大教堂才呈現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不過到了1945年二戰末期,聖基利安大教堂同樣難逃盟軍的轟炸而幾近全毀。
隨著二戰結束,大教堂的重建工作在1960年時正式展開,並在七年的努力後重現於世人眼前(圖6)。
圖6 聖基利安大教堂(下)
與之前參觀過的許多哥德式大教堂相比,聖基利安大教堂的建築外觀顯得異常簡樸,不過它可依然是德國第四大的羅馬式大教堂喔!
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觀,大教堂依舊擁有許多值得一看的亮點,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來一趟大教堂之旅吧!
1.愛恨雕塑(Love Hate)
當我們剛來到聖基利安大教堂前,就被一座鐡銹色的"Love"雕塑所吸引,原本以為它只是座符茲堡街道旁的公共藝術,殊不知它卻大有來頭!
由正面來看,雕塑所呈現的是"Love";不過來到背面時所呈現的卻是"Hate"(恨)(圖7);原來這座雕塑是一位出生於符茲堡的女性概念和表演藝術家家Mia Florentine Weiss(我們就稱為她米婭好了)的作品。雕塑的意涵淺顯易懂:愛與恨本是一體兩面,如果你對某件人、事、物有恨,或許也該想到換個角度看,它有可能也充滿了愛。2019年時歐洲舉辦了一場#LOVEUROPE的藝術巡迴展覽,米婭的這座"愛恨雕塑"先是在德國各大城市展出,接著擴展到鄰近各國如比利時、捷克。波蘭等地,最後還遠渡重洋到美國各大城市展出(這是另一次"愛在美國"的巡展)。有關"愛恨雕塑"在美國的展出地點更是精心策劃,如果將各個展出城市標註在地圖上,最後就會出現一個愛心符號喔!
圖7 Love Hate雕塑(下)
由於"Love Hate"雕塑並非常態性設置於聖基利安大教堂前,我們有機會見到也感到非常幸運,雕塑目前已不再符茲堡,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米婭的網站或love-hate.org的網站閱讀相關資訊喔!
"愛恨雕塑"(Love Hate)相關資訊:
介紹網址:https://www.mia-florentine-weiss.com/
https://love-hate.org/loveurope-tour
[聖基利安大教堂內部簡介]
1.中殿
一進入教堂,挑高的中殿依然令教堂盡顯恢宏氣勢。不過仔細一看,平頂與之前參觀過的哥德式大教堂繁複的拱頂肋樑型式大不相同;另外兩側外牆上的開窗面積也明顯較哥德式的大花窗小了許多,這確實是羅馬式大教堂的建築特徵。羅馬式教堂的型式雖然不若哥德式建築外觀那樣的華麗,不過它也彰顯出古馬時期流傳下來的力學知識,聖基利安大教堂雖然歷經多次的擴建、重建,但羅馬式的建築型式仍被悉心的保存至今,我們也才得以在今時今日欣賞到早期的建築型式之美(圖8)。
圖8 聖基利安大教堂的中殿(下)
中殿的裝修以白色的牆面為主軸,平滑的牆面與其他哥德式大教堂相較更顯樸實;柱面側邊則飾以宗教藝術雕刻或是歷來大主教的墓碑及墓誌銘,其中不乏大師之作(諸如魯道夫.馮.謝倫貝格主教(Rudolf von Scherenberg,卒於1495年)和洛倫茲.馮.比布拉主教(Lorenz von Bibra,卒於1519年)的墓碑,皆出自於德國雕刻大師蒂爾曼.里門施奈德之手),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囉!
2.巴洛克式灰泥裝飾
聖基利安大教堂的建築平面呈現一個十字架形狀的配置,中殿位於十字架的長邊,順著中殿往主祭壇的方向前進就會到達十字的交會點(Crossing),由交會點再往前就是主祭壇;另外,在交會點的左右兩側(相當於十字架的短臂部份)稱為"耳堂"(Transept),耳堂裡則各有一處禮拜堂。如果身處中殿,白色而平坦的牆面讓大教堂顯得格外的素雅;但是順著中殿向前到達十字的交會點時,拱頂和側壁上的繁複雕飾肯定能讓你停下腳步來細細品味(圖9)。
圖9 交會點和主祭壇的巴洛克式灰泥裝飾(下)
話說十八世紀初期起,大量使用灰泥雕飾、以各式曲線和反曲線圖案為主軸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開始成為歐洲建築的主流,聖基利安大教堂也不例外,原本羅馬式的建築在歷經哥德式建築的洗禮後就顯得太過樸實,當巴洛克風崛起時,簡樸的內裝反而更便於改造。十八世紀初期,德國灰泥匠彼得羅.馬格諾(Pietro Magno)花了大約四年的時間為大教堂的兩處耳堂進行了巴洛克風格的改造,繁複的花葉、活潑可愛的天使一一在素雅的牆面、拱頂上展開(圖10),大教堂彷彿又得到了更多的生氣!
圖10 聖基利安大教堂耳堂的巴洛克灰泥裝飾(下)
(圖10說明
右上:南側(面對主祭壇右側)耳堂的祭壇和巴洛克灰泥裝飾;
左下:北側(面對主祭壇左側)耳堂的祭壇和巴洛克灰泥裝飾;
左上:線板上方的天使;
右下:牆角的小天使)
除了以上介紹的大師作品和巴洛克式灰泥裝飾外,大教堂內當然還有許多宗教藝術珍品(圖11),不過一一介紹不免太過繁瑣,這部份就留待大家親臨現場時再細細品味囉~
圖11 聖基利安大教堂的宗教藝術品(下)
聖基利安大教堂(Dom St. Kilian)相關資訊:
地 址:Domstraße 40, Würzburg;
介紹網址:符茲堡大教堂官網(德文版,包括開放時間和虛擬導覽)
三. 市集廣場(Marktplatz)
我們到達符茲堡的時間已近下午四點,緊湊的利用一個多小時參觀了兩座教堂之後,時間也不知不覺的來到下午五點半,一方面各景點也都接近關門時間;二來也快到了晚餐時間,正好可以回到市集廣場逛逛順便解決民生問題啦!
市集廣場位於我們剛才參觀過的瑪利亞聖母教堂旁邊,我們到訪當日適逢星期五,或許是週末假期即將來臨,下午五點多的市集廣場已是人聲鼎沸、座無虛席了。在殺進市集尋找美食之前,先來介紹一下市集廣場的歷史吧!
有關符茲堡市集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九世紀,當時的交通還不是很便利,貨物南來北往費時甚鉅,因此遠運的貨物多半是沿著貿易路線上的各大城鎮販售,當時的週期性市集也是因之而來;市集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演進不斷擴大,開市的頻率也愈加密集;到了西元1030年時符茲堡的市集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每日皆有),只不過當時的市集還是沿街擺設的街道市集,並未集中到一處廣場上。
市集真正移入廣場的時間和1340年代符茲堡的溫疫有關,我們之前在介紹瑪利亞聖母教堂時有提到,當時猶太人被認為是此次疫情的原兇而遭到屠殺,位於瑪利亞聖母教堂周遭的猶太區也被毀壞殆盡;之後隨著聖母教堂重建工作的進行,市集也開始轉移至周邊被拆除而形成的廣場上,也就成為現今市集的樣貌囉!
如今的市集廣場早已成為來自世界各地觀光客的必訪景點,符茲堡每年的聖誔市集也在此舉行。初來乍到符茲堡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旅遊嗎?或許熱鬧的市集廣場也是不錯的開端喔!
既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市集上自然少不了新鮮的蔬果和花卉,這也是所謂"綠色市集"(Grüner Markt)名稱的由來。不過時間已至傍晚時分,蔬果和花卉的攤商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頂頂整齊排列的活動帳篷和木製桌椅。話說下午五點多對德國人或歐洲觀光客來說用晚餐還算太早,這人聲鼎沸的廣場上大家都坐在那裡所為何來呢?
走入市集中才赫然發現,原來每位客人的面前都有件相同的物品~那就是啤酒杯啦!只能說德國人真的很愛啤酒捏(圖12)
圖12 下午五點多的市集廣場(下)
雖然還不到歐洲人的晚餐時間,不過廣場上的美食攤也開始熱絡了起來,簡單掃視了一圈,像是一般市集很常見的土耳其美食Kebap(土耳其烤肉)、義大利手工披薩和德國特產水煮香腸或油煎香腸肯定都不會缺席。我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最傳統的德國美食~麵包夾香腸,擠上紅色的蕃茄醬和酸中帶微苦的黃芥末醬~Oh my god!這種簡單的美味,你怎麼能不愛德國!(圖13)
圖13 符茲堡市集廣場晚餐(下)
(如果想了解土耳其美食Kebap(土耳其烤肉),歡迎前往 [德國想GO就GO]16:德國[不踩雷]美食推薦~Döner Kebab & Döner Rolle 乙篇)
我們的符茲堡初體驗,就在美味的傳統德國美食陪伴下暫時告一段落囉!明天我們要先暫別符茲堡,搭乘德鐡前往充滿中世紀浪漫風情的小鎮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歡迎繼續前往下一篇 [德國想GO就GO]37: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一)@德國19天自由行Day13-1 唷~
(想要看看符茲堡的其他必訪景點嗎?歡迎前往 [德國想GO就GO]39: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符茲堡(烏茲堡/Würzburg)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二)@德國19天自由行Day14 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