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想GO就GO]40:德國童話大道~吹笛人傳說~哈美爾(Hameln)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德國19天自由行Day15

日  期:2019/6/10(Day15)

封面照片:哈美爾的吹笛人噴泉

Day15哈美爾封面照片.jpg

 

今日行程路線:

上午行程:[哈美爾老城區]漫遊;(步行)

午  餐:Hasan's Döner Imbiss美味土耳其Döner(外帶至列車上享用);

下午行程:哈美爾->呂北克(Lübeck);(搭乘德鐡,約3.5h)

晚  餐:City Döner Lübeck(土耳其牛肉Döner份量大、有香噴噴的烤肉還有相當份量的蔬菜,深得我心/外帶回旅館享用)

住宿旅館:niu Rig Lübeck(呂北克)。

 告別了羅曼蒂克大道的起點~符茲堡(烏茲堡/Würzburg)後,我們的德國之行也正式離開德國的中部和南部,開始轉向北上而行。比之中部的古堡大道和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區、由中部一路南行的羅曼蒂克大道等知名觀光景點,北德因為地理位置接近北歐,在歷史的發展上反而更與北歐息息相關。因此即便旅行於德國中、南部已經所費不眥,在此次的[德國想GO就GO]行程中還是決定勒緊褲帶,繼續前往曾為漢薩同盟首都大城的呂北克(Lübeck)一探中世紀的北德風光。不過由符茲堡前往呂北克可是條將近600km的漫漫長路,這時候由哈瑙(Hanau)一路向北一直到不來梅(Bremen)的童話大道就是陪伴旅人們的最佳中繼站了(有關德國"童話大道"的簡介歡迎參閱 [德國想GO就GO]10:法蘭克福、童話小鎮[許坦瑙]@德國19天自由行Day02 乙篇)。除了我們之前造訪過的童話小鎮許坦瑙(Steinau)(格林童話作者格林兄弟少年時期的成長地)外,馬堡(Marburg)、卡塞爾(Kassel)、哥廷根(Göttingen)、哈美爾(Hameln)到最北端的不來梅(Bremen)等地,每個地方都留下了格林兄弟的成長足跡或是他們作品中素材的來源,不過既然是做為前往北德的中繼站,地理位置居中、伴隨著吹笛捕鼠人傳說的哈美爾便成為我們的首選啦!

在漫長的火車之旅時,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哈美爾的歷史。哈美爾是位於德國北方下薩克森邦(Lower Saxony)的一座小鎮,據該鎮官網的記載,從石器時代起就有人住於此;另外依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哈美爾小鎮的建立可能源自於西元八世紀到九世紀的一座修道院;不過這座小鎮最廣為人知的,當然還是"哈美爾的吹笛人"(The Pied Piper of Hameln)傳說啦!

相信大家都看過"哈美爾的吹笛人"這個故事,相傳在西元1284年時哈美爾正遭逢鼠患,鎮民們深受其擾卻又苦無對策。有一天,一位身穿彩色袍子的陌生人來到鎮上,他自稱是捕鼠人,並且告訴鎮民們如果他們願意付給他一筆錢的話,他可以將所有的老鼠都趕離鎮上,鎮民們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吹笛人拿出了一支笛子開始吹奏,沒多久後所有的老鼠都爬出來圍繞在他的身邊,接著他開始邊吹奏邊走出城,並且朝向威悉河(Weser River,位於哈美爾老城區左側)的方向前進。到了河邊之後,他直接走進河裡,沒想到這些老鼠也全都跟著他跳入河中,不過老鼠不會游泳,當然就全部都被淹死了。

但是當鎮民們得知鼠患的問題解決後,他們竟然後悔當初對吹笛人的承諾,不願意給付酬勞給他,於是吹笛人很生氣的離開了鎮上。

6月26(星期日),吹笛人再度來到鎮上,不過這次他是以一個可怕的獵人的裝扮現身,還戴著一頂奇怪的紅帽子。當鎮民們都到教堂做禮拜時,他再度吹起了他的笛子,不過這次來的不再是老鼠,而是鎮上的小朋友們;當大部份的小朋友都跑到他的身旁時,吹笛人帶著所有的小朋友由東城門離開鎮上進入山區,並且消失在山裡面。

只有二個小朋友回到了鎮上,因為他倆沒跟上大家,其中一位小朋友眼睛看不看,所以他不知道他們上哪兒去了;另一個則是啞巴,所以他無法告訴大家任何事情;還有一位小朋友是中途回頭去拿外套,因而倖免於這次的事件。

"哈美爾的吹笛人"故事的寓意言簡意賅,就是希望大家言而有信,不該食言而肥。不過這篇故事並未收錄於格林童話故事集中,它是彙編於格林兄弟的另一部作品~"德國傳奇"故事集(Deutsche Sagen)。這個傳說在2014年時也被列入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簡單介紹完"哈美爾的吹笛人"故事之後,就請大家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進入老城區,來一趟充滿童心的童話之旅吧!

(接續上一篇 [德國想GO就GO]39: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符茲堡(烏茲堡/Würzburg)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二)@德國19天自由行Day14 )

前言(2019/6/9下午)

由符茲堡搭乘德鐡到哈美爾大約需要3個多小時,抵達哈美爾火車站時已是傍晚17:40。由火車站步行至老城區大約還需 15 mins,這種距離一般而言問題不大,但如果拖著行李箱的話可就另當別論了。不過為了住進老城區,徹底享受身處中世紀的氛圍,再加上也沒啥大眾運輸工具行駛這段路程~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腿囉!

依照慣例,先到預訂好的旅館辦理入住手續,安頓好行李再稍事休息一下,時間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晚上七點,既然如此,乾脆就先來解決民生問題~晚餐好了。

既然身處吹笛捕鼠人的故事發源地,又落腳在老城區內,"捕鼠人之家"(Rattenfängerhaus)就成為當然首選囉!

[捕鼠人之家](Rattenfängerhaus)

 由地圖上觀看老城區(圖1),可以發現老城區恰好位於1號公路、217號公路以及83號公路所圍繞的環形區域內。如果和我們一樣搭乘德鐡前來哈美爾,出站後最方便的路線也是沿著1號公路步行進入老城區,進到老城區後銜接1號公路的則是"復活節街"(Osterstraße),老城區中的許多景點都位於復活節街的兩側,我們現在要介紹的"捕鼠人之家"應該算是進入老城區後第一個見到的景點喔!

圖1 我們的哈美爾老城區觀光地圖(下)

Day15我們的哈美爾觀光地圖.jpg

"捕鼠人之家"(圖2)是由哈美爾議員Hermann Arends在西元1602~1603年時所委託建造的,它的正立面巧妙的運用開窗、棋盤式交錯的水平和垂直飾條,再加上三角形的山牆,創造出一種繁複中帶有簡約的特殊美感,這種風格被稱為晚期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Late Weser Renaissance),老城區中的許多建築都同屬此一風格。至於"Rattenfängerhaus"(捕鼠人之家)之名據說是得自於建築外牆面向Bungelossenstraße一面橫樑上的銘文,這段銘文簡單描述了在西元1284年6月26日有130位哈美爾的小孩被誘拐至山區,最後消失不見的事件,因此大約自1900年起,這棟屋子就被稱為"Rattenfängerhaus"(捕鼠人之家)囉!

圖2 捕鼠人之家(下)

20190609捕鼠人之家(Hameln)

(圖2說明:"Rattenfängerhaus"(捕鼠人之家)之名的由來得自於右側牆面(白色的那面)二樓橫樑上的銘文)

大約在五十多年前,由Fricke家族承租下"Rattenfängerhaus",並且開始在這間充滿歷史的房子裡經營起以"哈美爾吹笛人"為主軸的主題餐廳,他們不單只在餐廳的金工招牌放上了吹笛人和老鼠群的圖案,就連餐廳內的裝潢也採用了許多和捕鼠人有關的元素(圖3)。

圖3 "捕鼠人之家"的招牌和裝潢(下)

Day15-3捕鼠人之家的招牌和裝潢.jpg

(圖3說明

左上:閃閃發光的"捕鼠人之家餐館"金工招牌;

右上:懸掛在牆面上的"哈美爾的捕鼠(吹笛)人"傳說;

左下:木雕的吹笛人,在哈美爾鎮民食言之後,這次跑出來的就是當地的小朋友了;

右下:可愛版的吹笛人傳說,後方的屋子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捕鼠人之家",相傳吹笛人就是帶著小朋友們由"捕鼠人之家"旁的Bungelossenstraße巷子離去,"Bungelossen"據說是"沒有鼓聲"的意思,相傳在這次事件之後Bungelossenstraße街就禁止演奏音樂了)

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在餐廳所提供的菜單和菜色上,各種餐點都以可愛的小老鼠意象做為裝飾,讓前來用餐的顧客們在拿到餐點時驚笑連連。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你,餐廳還提供了最有趣的餐點~世界知名的菜色"Rattails"(老鼠尾巴)~不過別擔心,它不是真的老鼠尾巴啦(它其實是火烤豬菲力肉條)(圖4)!

圖4 "捕鼠人之家"的餐點和特色菜單(下)

Day15-4捕鼠人之家的餐點.jpg

(圖4說明

左上:季節沙拉,包括時令蔬菜、綠竹筍佐油醋醬、煎奶油吐司和奶油;

左中:特色"捕鼠人之家"餐(Special House Plate),包括180g豬菲力排佐蘑菇奶油醬、杏仁奶油綠花椰菜和造型可愛的小老鼠炸馬鈴薯丸

右上:今天品嚐的啤酒是同屬下薩克森邦的Allersheimer啤酒,釀酒廠位於哈美爾南方約50km的Holzminden鎮;我們今天選擇的是Urpils啤酒,它被歸類屬於皮爾森啤酒(Pils)的一種(有關Pils啤酒的簡介歡迎參閱 [德國想GO就GO]37: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一)@德國19天自由行Day13-1 乙篇之最末段 同場加映:德國美味料理[Flammkuchen火焰薄餅] - [Landwehr-Bräu 蘭德維爾啤酒 簡介]),較強調苦味的口感搭配油煎軟嫩的豬菲力排,只能說真的恰到好處!堪稱絕配!!

右下:"捕鼠人之家"餐廳最為人稱道的特色菜~Rattails(老鼠尾巴),不過別聽了菜名就害怕,它其實是火烤豬菲力肉條,但這道菜必須事前預訂,而且只有晚餐才提供。不知情的我們還向服務生表示想訂隔天中午再來吃一次,看到她一臉抱歉的說明後,也只有殘念了)

不過令人感到不捨的是,這間來到哈美爾必吃的餐廳卻在2019年11月底宣佈停業了!對於來不及品嚐到餐廳美味且充滿童趣餐點的朋友們,只好等看看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囉~

晚餐之後,時間來到晚上八點多,即便是老城區的主要道路之一~復活節街(Osterstraße)也是只偶見三三兩兩的行人,搭配著背景逐漸轉灰的天空,沉靜的氛圍似乎正在醞釀著某件奇異事件的發生(圖5)。

圖5 晚上八點多的復活節街街景(下)

20190609晚上八點多的復活節街街景

儘管急於一探究竟,一整天的奔波後還是該先回旅館好好休息一宿,明天,明天我們一定要繼續在這座特別的小鎮好好的探索一番!

2019/6/10上午

早上起床,先在下榻的Hotel zur Börse旅館用過簡單而味美的自助式早餐(圖6),接下來就是童話小鎮的老城區漫遊之旅啦~

圖6 旅館簡單而味美的自助式早餐(下)

Day15-6旅館簡單而味美的自助早餐.jpg

(圖6說明

左上:Hotel zur Börse旅館外觀;

右上:旅館餐廳的自助式早餐吧;

左中:麵包區所提供的數種歐式麵包;

右中:這一區有各種起司、肝醬、火腿切片、奶油、炒蛋和沙拉;

左下:這一區還提供了更多種的火腿切片、起司片和燻鮭魚;

右下:歐式早餐必備的茶飲)

[哈美爾老城區]必訪景點

一、萊斯特之家(Leisthaus/現為哈美爾博物館(Hameln Museum))

 哈美爾老城區的範圍並不大,所有的景點都能以徒步的方式到達,因此接下來就請大家活動一下雙腳,開始跟著我們展開老城區的漫遊之旅吧!

我們在前言的部份有提到,老城區中的許多景點都位於復活節街(Osterstraße,就是"捕鼠人之家"正門前的那條路)的兩側,因此建議大家不妨由此做為漫遊之旅的起點。

如果想多了解有關吹笛人的傳奇或是哈美爾的歷史,萊斯特之家(現為哈美爾博物館)絕對是第一站的首選。萊斯特之家是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大師Cord Tönnis於西元1585~1589年時為貴族Gerd Leist所建造的,它的特色在於三角形山牆的邊緣用上了蝸牛殼式的螺紋方尖碑造型的小尖塔來裝飾;另外山牆頂部的中央鑲嵌著一個金色的頭像,這個頭像叫做"Neidkopf"(怪物臉譜)(圖7)。

圖7 萊斯特之家(現為哈美爾博物館(下)

20190610萊斯特之家

(圖7說明:門口不遠處站著吹笛人像的就是萊斯特之家,也是現在的哈美爾博物館)

萊斯特之家在1910年時由當時的屋主將房子捐給了哈美爾博物館協會,因此博物館也在1912年時正式遷移至此。

哈美爾博物館展示了哈美爾地區和威悉高地由最早出現人跡至近代的歷史和文化,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吹笛人傳說的相關資料。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一個童話故事怎麼會有相關的展出資料?還記得之前介紹過"哈美爾的吹笛人"是收錄於格林兄弟彙編的"德國傳奇"故事集一書中嗎?其實這本書中的故事背景多半來自於德國各地所流傳的歷史異事,"哈美爾的吹笛人"就是改編自真實事件~一個發生在中世紀時的哈美爾,一百多個孩童在一夕之間消失不見的駭人事件!或許對小朋友們來說,童話版的故事更有啟發性,不過大朋友們倒是可以了解一下這件異事的流傳內容和可能的原因。想知道"哈美爾的吹笛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嗎?歡迎參觀哈美爾博物館!

哈美爾博物館(Hameln Museum)相關資訊

地  址:Osterstraße 8-9, Hameln;

介紹網站哈美爾博物館官網(英文版/包含開放時間及門票收費/還可以租借辦理小型婚禮或小朋友生日趴喔)。

二、吹笛人噴泉

 如果你在復活節街上閒晃,最不會錯過的肯定就是"吹笛人噴泉"了。吹笛人吹奏著笛子,以行走之姿立於噴泉的中央;下方則是一個表面佈滿老鼠的碗形底座;位於最下方的則是一座五角形水池。這座吹笛人噴泉似乎時時刻刻的在提醒著路過的人們:這裡是哈美爾~吹笛人傳說的起源!(圖8)

圖8 吹笛人噴泉(下)

Day15-8哈美爾的吹笛人噴泉.jpg

(圖8說明

左:吹笛人噴泉全貌,由後方來看更能看到一擁而上的老鼠們;

右上:由前方來看,吹笛人一邊吹奏著笛子,一邊邁著步伐向前;前方出現的老鼠也是稀稀落落,大部份的老鼠都跟隨在吹笛人的後方;

右下:大家各自發揮巧思,讓吹笛人的照片更加動感吧!)

噴泉是由兩位出版商(Günther和Hans Niemeyer)致贈給哈美爾鎮的一個禮物,它是由雕刻家Bruno Jakobus Hoffmann費時三年,於2001年6月23日完成的精美作品。

三、婚禮之家(Hochzeitshaus)

 在參觀完吹笛人噴泉和哈美爾博物館之後,順著復活節街往西走,不一會兒就會看到一棟以黃色砂岩磚建造的巨大建築,三角形的山牆上還掛滿了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鐘鈴,這棟建築就是"婚禮之家"(圖9)。

圖9 婚禮之家(下)

Day15-9哈美爾婚禮之家.jpg

(圖9說明

上:婚禮之家可能是哈美爾老城區中規模最大的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長向的長度達43 m;至於婚禮之家左方的綠色尖頂塔樓則是我們待一會兒要造訪的市場教堂;

下:婚禮之家旁的復活節街中央豎立著一座一對身著華服的男女手牽著手的雕像,不論他們是要前去結婚還是要前去歡慶某事,透過雕像視角來看"婚禮之家"似乎更能感受到這棟建築的歡樂氣息)

"婚禮之家"建於西元1610~1617年,最初是做為鎮民們歡度節日和慶祝的場地,"Hochseit"的德文其實是"歡樂的時光"、"喜事"的意思,不過德文的"婚禮"也同樣是這個字,而且自1950年代起哈美爾的結婚登記處就一直設在這裡,因此現在這裡就被叫做"婚禮之家"囉!

"婚禮之家"的建築型式同樣是屬於烕悉文藝復興式的風格,而且它還是哈美爾最後一棟此一風格的建築,長達43 m的巨大量體也很難讓人忽視它的存在。如果仔細觀察它三角形山牆的邊緣,同樣也能瞧見和"萊斯特之家"一樣的蝸牛殼式螺紋;另外以花紋飾帶和裝飾柱所組合成的棋盤式交錯意象(之前在"捕鼠人之家"見過)也同樣出現於此。或許是因為建築量體很大,建築師巧妙的運用水平飾帶來增加巨大立面上的立體感,一方面免除過度簡約所產生的單調感受,一方面又能和三角形山牆的水平飾帶產生整體感,確實能發揮畫龍點睛之效!

另外在"婚禮之家"的另一面(有大三角形山牆那面)則更有特色,每天到了13:05、15:35、17:35時,牆面上有座青銅小門就會打開,原來這裡隱藏著一個音樂鐘,伴隨著樂聲響起,吹笛人傳說再現江湖!(圖10)

圖10 婚禮之家的音樂鐘表演(下)

Day15-10婚禮之家的吹笛人音樂鐘.jpg

(圖10說明

上:婚禮之家音樂鐘的青銅門;

中:音樂鐘的全段展演時間超過8 mins,內容完整演繹了"哈美爾的吹笛人"傳說,這是第一段"吹笛人以笛聲引誘老鼠們離開";

下:第二段則是描述哈美爾市民食言而肥後,吹笛人換了裝扮,以笛聲引誘小朋友們出走)

除了吹笛人音樂鐘外,同一面的山牆上還掛滿了大大小小不同的37顆鐘鈴(Glockenspiel,或稱為鐘琴),這些鐘鈴是在1964年時安裝的,用以取代在二戰時被毀壞的舊鐘。每天有二個時段這些鐘鈴會演奏出清脆如銀鈴般的樂曲,在9:35時所演奏的是威悉河之歌(Weser River Song);11:35時則可以聽到吹笛人之歌(Pied Piper Song),如果有機會來哈美爾一遊,可要計得算準時間,別錯過了這兩個(音樂鐘和鐘鈴)精彩的表演喔!

四、市場教堂(MarktKirche St. Nicolai)

 在參觀完有趣的"婚禮之家"後,接下來可以移駕到位於"婚禮之家"北側的市場教堂。市場教堂的全名是"聖尼古拉市場教堂"(MarktKirche St. Nicolai),"聖尼古拉"之名是來自於四世紀時邁拉(Myra)的主教聖尼古拉(Nikolaus von Myra),這位聖人在中世紀時非常受人景仰;他同時也是水手們的守護神,據說教堂之名的由來也有可能和中世紀時悉威河上的商船有關(圖11)。

圖11 市場教堂(下)

Day15-11哈美爾的市場教堂.jpg

(圖11說明

左上:市場教堂的西正面塔樓,右側擁有三角形山牆的建築就是我們剛才造訪的"婚禮之家";

右上:市場教堂的北面;

左下:市場教堂的東面和南面,其中南面和北面的建築造型非常特別,像是由五座尖頂的小倉庫所組成;

右下:市場教堂南面的側廊像是由五座尖頂小倉庫所組成,其中一座的牆面材質(較破碎的石塊)與其他幾座(整齊的矩形砂岩磚)不同,這可能是早期教堂較原始的耳堂)

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十二世紀,隨著時間的演進,教堂也持續的進行修建和擴建,當然建築型式也不斷的隨著各時代不同的主流型式而改變。不過到了二戰末期,教堂也無法於戰火中倖免於難,1945年4月時,西側塔樓和中殿遭到毀壞;之後在1957~1959年間重建,大致上也就成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模樣。市場教堂也是哈美爾第二古老的教堂喔!

最後,教堂在某些時候也會舉辦管風琴的音樂會,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先到市場教堂的官網查詢一下相關資訊喔!

市場教堂(MarktKirche St. Nicolai)相關資訊

地  址:Emmernstraße 6, Hameln;

介紹網站市場教堂官網(德文版;包括開放時間、管風琴音樂會時間表)

五、Dempterhaus Am Markt(市場旁的德姆特之家)

 在欣賞完哈美爾第二古老的教堂後,在教堂西側塔樓的對面有一幢有著粉紅色三角形山牆、一、二樓的左側擁有華麗外突窗的房子,這幢房屋就是"市場旁的德姆特之家"。

"市場旁的德姆特之家"建於西元1607~1608年,是當時哈美爾鎮長托拜厄斯.馮.德姆特的官邸,它的一、二樓是由剖開面和平滑面的砂岩磚水平磚帶交互堆砌而成;至於三樓和上方的三角形山牆則是半木屋的構造;另外在一、二樓的左側特別還設計了一座大型的外突窗,外突窗的上方則擁有華麗裝飾的山牆,這樣的設計大大增添了整幢房屋立面的立體感和貴氣,這也是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的特色之一喔!(圖12)

圖12 Dempterhaus Am Markt(下)

Day15-12Dempterhaus.jpg

(圖12說明

左上:圖中擁有粉紅色山牆的建築就是"Dempterhaus Am Markt";

右上:由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建築物的另一面;

左下:位於拱門上方的銘文清楚標示著建築物的起造年份(1607年)和屋主市長TOBIAS.V.DEMPTER和市長夫人ANNA.BOCK的名字;"INVIDIA FORTVNAE COMES"是一段銘文,意思是"嫉妒是幸福的伴侶";

右下:哈美爾老城區中的重要古宅都有附一塊解說牌,只可惜內容只有德文版)

六、Fischpfortenstraße(魚門街)

 在參觀完市中心的幾處景點後,接下來的路線要轉往老城區的西方和南方前進,首先要造訪的就是離市中心不遠的Fischpfortenstraße(魚門街)。早期的城市發展多半取決於交通的便利性,因此靠近河流的地區自然有了先天上的優勢,像我們之前到過的班堡(Bamberg)就是很好的例子(有關班堡的介紹歡迎參閱 [德國想GO就GO]34:德國古堡大道~班堡(班貝格/Bamberg)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德國19天自由行Day12-1 乙篇),威悉河(Weser River)由南向北穿越哈美爾老城區的西側,也為哈美爾帶來發展的契機。

中世紀時的哈美爾老城區四周圍繞著堅固的城牆(目前大部份的城牆都已不復在,之後在北側的景點還留存有部份城牆的遺跡),在"魚門街"的城牆有個出口,出了城牆後則是一座威悉河畔的碼頭,由於地形的關係哈美爾在這個河段設置了一座橫跨威悉河的攔河堰,並且設計了一個"Loch"(缺口)供往來的船隻通行。這個"Loch"的構造據說像是一座木製的滑梯,當船隻行經哈美爾時,必須先在碼頭卸下貨物,繳交通行費後才能由這個"Loch"通過攔河堰;哈美爾也因而得到了許多稅收。以上所說到的碼頭、"Loch"等設施雖然已不復在,但經由這樣的歷史讓我們更容易想像"魚門街"在中世紀時的熱鬧盛況。想要體驗哈美爾的風華時代嗎?記得來到"魚門街"走一回喔!

(不過別被"哈美爾的風華時代"所誤導,其實"魚門街"相對於現在的哈美爾只是條小街巷,兩旁的建築多為裝飾較簡單的半木屋構造,相較於我們之前看到的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反而樸實許多,這就是年代所造成的差異啊!即便如此,我還是推薦大家能花點時間到"魚門街"瞧瞧,畢竟它也曾經代表著哈美爾的繁華。有關"魚門街"的現況在此就賣個關子,就請大家有機會再親臨現場一探曾經屬於它的風情囉~)

七、Lückingsches Haus

 在"魚門街"之後,接下來要往南前進到隔壁的Wendenstraße(文登街),文登街兩旁有幾棟裝飾漂亮的半木屋民居,風格又和之前看過的幾棟建築不大相同,其中列於"哈美爾老城區之旅"摺頁之一的就是現在要參觀的"Lückingsches Haus"。這幢房屋是建於西元1638年的三層樓半木屋結構民居,屋主是Henni Wichmann和他的妻子Magdalena Schwartze,建築風格屬於文藝復興晚期的型式,房屋的正立面以複雜但規律的精美上彩浮雕構成多條水平飾帶,創造出多層次的立體感;注意看的話,還可以發現部份飾帶上雕刻著藍底黃色的文字,這是聖經詩篇126章(Psalm 126)中的經文,屋主以其刻劃於宅邸之上,想必應該是虔誠的教徒吧!(圖13)

圖13 Lückingsches Haus(下)

20190610Lückingsches Haus

八、Bürgerhus(市民之家)

 在Lückingsches Haus的斜對面(Wendenstraße和Sudetenstraße轉角)也有棟漂亮的房子,這幢房屋是由Hollensted議員家族於西元1560年時所建造的,它是三層樓的半木屋結構,外部以象徵玫瑰花的圖案(我個人倒覺得比較像是剖開的橘子)和扭繩型式的圖案做為裝飾,這些圖案在某些老城區的房子上也能見到;另外,"市民之家"的外牆飾帶上也有刻劃著銘文,據說它還擁有哈美爾最長的房屋銘文喔!(圖14)

圖14 Bürgerhus(下)

Day15-14Burgerhus.jpg

(圖14說明

左:位於Wendenstraße街和Sudetenstraße街轉角處的"市民之家";

右:象徵玫瑰花的圖案和扭繩型式的圖案在"市民之家"隔壁的房子上也看的到)

"市民之家"目前的擁有人是哈美爾市政府,目前的承租戶則是"威悉藝術協會"(Artes Wesera),裡面所展示的是當地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創作作品,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進場參觀一下喔!

九、獅子藥局(Löwen Apotheke)

 在欣賞完"Lückingsches Haus"和"Bürgerhus"(市民之家)兩幢民居之後,順著Wendenstraße(文登街)向東走就會回到縱貫老城區的Bäckerstraße(貝克街)上,如果你沒走錯路,整棟粉黃色的"Löwen Apotheke"(獅子藥局)就會出現在路口的正對面(圖15)。

圖15 獅子藥局(下)

Day15-15獅子藥局.jpg

(圖15說明

上:位於Bäckerstraße(貝克街)和Wendenstraße(文登街)路口的"獅子藥局";

下:牆面上大大的"Löwen Apotheke"(獅子藥局)字樣和臥姿的石雕獅子讓你不容錯認)

獅子藥局的建築或許已不具中世紀的古典之美,但它位居老城區中心的位置卻是漫遊哈美爾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地標,尤其是牆面上臥姿的石雕獅子更讓遊客們不容錯認(不過藥房的業務已經停業囉)。

十、Rattenkrug

 看到"獅子藥局",代表我們已經回到貝克街了。繼續順著貝克街往南走,下一站要參觀的是位於左手邊的"Rattenkrug"。

"Rattenkrug"原本是幢哥德式的石材建築,在1568年時,由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大師Cord Tönnis(有沒有覺得這名字有點眼熟?他的作品之前也出現過,就是位於復活節街的"萊斯特之家")操刀將建築物的立面修建為威悉文藝復興式的風格,除了擁有蝸牛殼式螺紋裝飾的三角形山牆外,漂亮且兼具實用功能的外突窗設計自然也是必要的元素之一。這幢房屋當年的屋主是Johann Reiche。

這幢漂亮的民居自1870年起就一直做為餐館之用,"Rattenkrug"之名也是由此時開始的喔!(圖16)

圖16 Rattenkrug(下)

Day15-16Rattenkrug.jpg

(圖16說明

上:"Rattenkrug"讓人不容錯認的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立面;

下:屋頂上的風向標標示著數字"1568",正是威悉文藝復興式立面開始修建的年份)

十一、小男童抱鮭魚噴泉

 在拜訪下一個景點之前,讓我們先將時間倒轉回No.6 Fischportenstraße(魚門街)之前。在參觀完No.5 Dempterhaus Am Markt(市場旁的德姆特之家)後,我們由Bäckerstraße(貝克街)向南方前進,準備前往下一站~魚門街,不過或許是沉靜的街道太吸引人(非假日的哈美爾,即便是上午9:40老城區依然不見觀光客的喧嘩,非常適合拍照),一不注意便走過了頭,接著彷若鬼打牆般遍地尋不著魚門街;好不容易見到遠處有個高大的當地人走過來,趕緊抓住機會向他問路。不過剛走到他身旁我就有點後悔了,這位老兄滿身的酒氣,開口說話也有點含糊不清,應該是才從PUB喝完要回家睡大頭覺的吧!不過寬敞的貝克街一眼望去也見不著其他人影,只好硬著頭皮開口了(圖17)。

圖17 哈美爾的熱心老哥(下)

Day15-17哈美爾的熱心老哥.jpg

(圖17說明

上:剛喝一晚準備回家睡覺的哈美爾老哥;

左下:老哥帶著一隻可愛的大貴賓狗,幫溜一下;

右下:或許是等久了,可愛的大貴賓直接就地趴下,老哥見狀大笑:他知道我又要開始長篇大論了)

這位鬚髮皆長、有點頹廢風的老哥話匣子打開後就停不下來,他說自己在朋友家中喝了一晚,現在正要回家睡覺。老哥雖然沒有指出魚門街的位置,不過卻很熱心的報了兩個在地人的私房景點給我們,接下來我們就要依照老哥的指示,來尋找這兩處有趣的景點囉!

第一個景點是位於哈美爾最古老的教堂~聖博尼法斯教堂旁的"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十九世紀以前,大西洋鮭每逢產卵季節便會自德國北方的Bremerhaven(布萊梅港)沿威悉河溯河南下,途經同樣位於童話大道上的Bremen(不來梅)、我們現在的所在地哈美爾(Hameln)等地,最南可達同屬童話大道上的Kassel(卡塞爾)(簡直是童話之河嘛),因此捕捉鮭魚也是威悉河沿岸城鎮的重要漁業和經濟活動;不過到了十九世紀,德國開始了一連串的河道整治工作,光是威悉河上就建了六座水壩,阻斷了大西洋鮭的廻游之路,因此威悉河中再也見不到鮭魚的蹤跡了。如今的哈美爾,可能許多人都忘了這曾經的輝煌,似乎也只剩下"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圖18)和"魚門街"可供追憶了!

圖18 小男童抱鮭魚噴泉(下)

Day15-18小男童抱鮭魚噴泉.jpg

(後記1:

為了印證老哥的故事,我事後上網查了些資料,確實有這一段威悉河鮭魚的歷史資料;同時令人振奮的是,德國自1999年起開始進行各河川中鮭魚的復育工作,這些工作包括改善河川環境、在水壩、攔河堰處設置魚道、魚類休養區以擴大廻游性魚類的棲地,並且在河川中引入魚苗進行復育,目前相關工作已經小有成績,威悉河中已經能再釣到鮭魚了喔!)

十二、跟著當地居民的熱心指引,尋找"飛天鼠"

 老哥推薦的第二個私房景點,是位於"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對面的"飛天鼠"。老哥在和我們閒聊時提到,遊客們在老城區中漫步,尋訪各處"吹笛人傳說"的吹笛人或老鼠的印記時,他不了解為什麼遊客們都只會低著頭尋找(詳後記2)?怎麼都沒有人想要抬頭往上方看看?因為上方也有老鼠的印記啊!當下我們也聽的有點迷糊了,天上飛的老鼠?難道哈美爾出了"飛天鼠"?看著我們滿臉的疑惑,老哥只是故做神祕狀,一直跟我們說"記得抬頭往上方看就對了",位置大概是在"小男童抱鮭魚噴泉"的對面,眼看當下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就繼續瞎聊了一會兒,一直到我覺得時間有點來不急了,才不好意思的向熱心的老哥告別,開始尋找在地人的私房景點~剛才介紹過的"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和神奇的"飛天鼠"。

在欣賞完No.11"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後,我們轉身面向後方,開始在對街的建築立面上尋找有關"飛天鼠"的蛛絲馬跡,認真瞧了一會兒,還真讓我們找到了哈美爾的隱藏版景點~"飛天鼠"(圖19)。

圖19 哈美爾的飛天鼠(下)

Day15-19哈美爾的飛天鼠.jpg

這棟是位於Münsterkirchhof 2-4號的房子,最上方三角形山牆的中央有座吹笛人的雕塑(圖19中),下方的飾帶則佈滿了老鼠們的浮雕(圖19中、下);不過最特別的當然還是吹笛人正下方的"飛天鼠"~蝙蝠啦!這個設計師的奇特發想,確實為這座傳奇小鎮帶來了不一樣的尋寶樂趣!旅遊真的處處都充滿著驚喜啊!

(後記2:

來到以吹笛人傳說聞名於世的哈美爾,有關於吹笛人和老鼠的相關事物散佈在全鎮各處,發現這些符號或意象早已成為來到哈美爾遊客們的尋寶活動(就像是在找尋復活節彩蛋一般)。而哈美爾也善於運用這些"老鼠"的意象,數以千計的"老鼠"將會引領遊客們穿梭於老城區之中(圖20),因此熱心的老哥才會說"為什麼遊客們都只會低著頭尋找"吧!)

圖20 老城區中的銅鼠地磚(下)

20190609哈美爾的老鼠小徑

(圖20說明:"老鼠小徑"(地上鋪上銅鼠地磚的路)會引導遊客找到老城區中的重要景點,不過拿著遊客中心的觀光地圖可能更實用)

十三、聖博尼法斯大教堂(Münsterkirche St. Bonifatius)

 在參觀完老哥推薦的兩個私房景點後,接下來就要來到位於"小男童抱鮭魚噴泉"後方的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圖21)。

圖21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下)

Day15-21聖博尼法斯大教堂.jpg

(圖21說明: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北側入口)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九世紀初(802年或812年),有位伯爵伯恩哈德.馮.恩格恩和歐森(Bernhard von Engern und Ohsen)決定為自己和妻子克莉絲蒂娜(Christina)蓋一座教堂,並且預計於身後將夫婦二人的遺體安葬於此。不過他倆並無子嗣,因此在過世之後,這座教堂便歸屬於由博尼法斯所創建的本篤會富爾達帝國修道院。在修道院接手之後,開始對原來的教堂進行擴建;博尼法斯在約西元754年(或755年)於傳教時遭異教徒殺害,他的部份遺物後來也被收藏於哈美爾的這座修道院教堂中;不過一直到了大約1241年,在十三世紀初經祝融之災而後重建的教堂才被命名為聖博尼法斯教堂。

(博尼法斯對德國基督教的傳教貢獻至鉅,不過相關的事蹟眾多,在此就不多贅言,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閱 天主教信仰知識-德國使徒聖博尼法斯 網頁)

就如同我們之前參觀過的許多教堂一樣,這座教堂也歷經了多次的修建、擴建或重建等工作,如今的聖博尼法斯大教堂也融合了各個年代的主流建築風格~包括最早期的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等,也使得大教堂的平面呈現出少見的不對稱配置(圖22)。

圖22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立面及平面圖(下)

20190610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平立面圖

即便有著少見的不對稱配置,聖博尼法斯大教堂依然是哈美爾最古老的教堂,市徽上的建築其實就是採用大教堂的立面造型喔!在簡單介紹大教堂的歷史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進入大教堂參觀吧~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內部簡介]

1.中殿

 中世紀的大教堂大部份主入口都面向西方,祭壇則朝東,這是因為教堂的空間象徵著宇宙,祭壇代表著天堂,因此須朝向聖城耶路薩冷~也就是東方;另外西方象徵著黑暗與死亡,信徒們由西方進入教堂參加禮拜,就是由西方走向東方,也象徵著信徒們由死亡通往天國的永生之路。不過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配置卻恰好對調,主入口面向東方,而祭壇朝向西邊,回顧教堂的歷史,或許在九世紀初時基督教尚未普及,因此這樣的觀念還沒產生吧。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規模比之先前參觀過的許多大教堂(像科隆、慕尼黑、班堡等地的大教堂)算是比較"袖珍",內部的裝飾也較樸素,主祭壇的後側上方懸掛著一尊身著長袍、身體呈十字形的耶穌像,但耶穌基督的身後也少了十字架(不是一般較常見的耶穌受難像),這尊耶穌像是由奧伯恩興基(Obernkirchen)藝術家Günter-Heinrich-Peter Schulz於1992~1995年的作品(圖23)。

圖23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中殿(下)

20190610聖博尼法斯大教堂中殿

(圖23說明:經由主祭壇後方的階梯可以上到高唱詩班席(Hohen Chores);高唱詩班席西側有扇大花窗(位置參見圖22 No.10),其中下半部分為十二格,內容為耶穌生平的十二個故事場景;另外在上半部則有排列成菱形的四個(由三個圓形重疊所構成的)圖案,裡面則是四位福音傳教士的象徵)

2.捐贈者之石(Stifterstein)

 在朝拜過主祭壇上方的耶穌像後,請注意面對主祭壇右前方的柱面上有塊大石碑,石碑上雕刻著兩位長者~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共同持有一座教堂,這兩位長者就是我們之前在介紹大教堂的歷史時所提到的伯爵伯恩哈德.馮.恩格恩和歐森(Bernhard von Engern und Ohsen)和他的妻子克莉絲蒂娜(Christina),因此這塊石碑就叫做"捐贈者之石"(參見圖23/位置參見圖22 No.7)。

3.聖母浮雕(Madonnenrelief)

 在欣賞完"捐贈者之石"後,大家可以移步至南側側廊的西端,繼續觀賞大教堂中的另一幅浮雕作品~聖母浮雕(圖24/位置參見圖22 No.16)。

圖24 聖母浮雕(下)

20190610聖母浮雕(聖博尼法斯教堂)

這幅作品創作的時間大約是在十五世紀較前期(前1/3),位居浮雕中央的聖母雙手抱著小耶穌,頭頂上有兩位天使為聖母加冕;至於聖母腳下踏著的豐滿頭像,據說是滿月的象徵;在聖母周圍則圍繞著吹奏著聖樂的天使們,這幅作品原本是彩色的,不過時至今日大部份的浮雕都只剩下石材的原色,僅存左側拉著琴的天使還保留著豐富的色彩。

4.教堂中的墓碑

 有別於之前參觀過的許多教堂中所擁有的精美雕像或聖龕,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相較而言的確樸素了一些,教堂內所能見到的雕刻多半是貼附於牆面上的石板浮雕,如果曾經參觀過歐洲教堂的朋友大致上也心理有數,這些石板浮雕其實是歷年來埋葬於此的古人的墓碑。既然是哈美爾最古老的教堂,內部可見的墓碑確實也是為數眾多,這些墓碑雕刻精美,浮雕上的圖案大致也表彰了這些古人的身份,就讓我們懷抱著緬懷先人的心情,來介紹幾幅比較特殊的"浮雕"吧!

[Hermann Colleman(赫爾曼.科勒曼)的墓碑]

 大教堂的正門在東側,由正門進入教堂後,可以看到圖22的立面和平面圖;而赫爾曼.科勒曼的墓碑就位於一進門的右手邊柱面上(圖25)。

圖25 Hermann Colleman的墓碑(下)

20190610Colleman的墓碑

這幅"浮雕"的中央主題是耶穌受難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的左下方是披著斗蓬的聖母瑪利亞,另外還有一位(可能是)牧師跪地祈禱;十字架的右下方則是約翰。由"浮雕"的圖案應該不難猜出這位古人是位神職人員,他的身份可能是修道院的院長(以"Münster"為名的教堂通常都是附屬於修道院的教堂,聖博尼法斯大教堂還曾經扮演過修道院學院的角色);至於"浮雕"四周的文字其實是墓誌銘,它簡單的記載了這位古人的身份和往生日期。

[官員或官員親屬的墓碑]

 不過並非所有以十字架為主題的"浮雕"都是神職人員的墓碑,圖26右側的浮雕同樣以十字架為主題,十字架的下方則有許多人雙手合十祈禱著,這幅"浮雕"是哈美爾鎮長(bürgermeister)Barthold Hagemann(巴特霍爾德.哈格曼)的妻子~出身魯斯特的瑪麗亞(Maria geb. Rust,卒於1591年11月12日)的墓碑。

圖26 官員親屬的墓碑(下)

20190610官員親屬的墓碑(哈美爾)

(圖26說明:右側的"浮雕"是哈美爾鎮長的妻子瑪麗亞的墓碑;左側的墓碑因為墓誌銘難以辨認,無法確認這位古人的身份)

[貴族或騎士的墓碑]

 還有一類的墓碑屬於貴族或騎士,最具代表性的"浮雕"位於高唱詩班席南側的牆面上(圖27/位置參見圖22 No.11)。

圖27 貴族或騎士的墓碑(下)

20190610高唱詩班席南側牆上的墓碑

這裡有三幅"浮雕",最右邊的一幅全幅彩繪,"浮雕"中的人物身著中世紀男士貴族服裝(大圍領),他是哈美爾知名的(貴族)議會家族Reiche家族的成員,這個家族曾多次擔任哈美爾鎮長一職。如果注意看"浮雕"的右上角。或許還能找到像佛教中的"萬字"符號喔!(不過這個符號為什麼會出現在墓碑上,其中的關聯性仍有待調查)

至於中央和左邊的兩幅浮雕,主題人物身著盔甲手持長劍,並且將頭盔置於地上,很明顯的這兩座墓碑的主人就是哈美爾的騎士;另外浮雕上還能找到他們先祖所使用的徽章,位於浮雕外框上的文字則是墓誌銘。

對東方人來說,觀看古人的墓碑似乎是種忌諱,但是來到聖博尼法斯大教堂時,建議大家不妨轉換一下角度,以觀看浮雕藝術品的心情來欣賞、了解這些"浮雕"所代表的意義,這其實也是了解在地歷史的重要一環;況且這些古人已存在於教堂內達數百年之久,教堂其實就是天國的象徵,能在身後埋葬在教堂也算是有福之人了。

5.地穴(Krypta)

 還記得我們之前在介紹大教堂歷史時有提到大約在1241年,十三世紀初經祝融之災而後重建的教堂才被命名為聖博尼法斯教堂嗎?當今的大教堂建築確實絕大部份都是在此次重建時完成的;不過還有一小部份很幸運的逃過一劫而被保存至今,這個部份就是"地穴"(也就是地下室)。

地穴的入口位於南側側廊的西端(參見圖22 No.15),雖然現今的地穴整體環境給人的感受還算光潔,不過那也是因為經過多次的維護工作,這裡其實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部份,大約可以追溯到十一/十二世紀左右;另外現今的大教堂名為聖博尼法斯大教堂,是因為博尼法斯在殉道之後有部份遺物被收藏於此;不過在這個最古老的地穴中其實還收藏著另一位聖人的遺物,這位聖人是凱撒利亞的聖羅曼努斯(St. Romanus of Caesarea/St. Romanus of Antioch(或被稱為安堤阿的聖羅曼努斯)。羅曼努斯當時在凱撒利亞(位於以色列的一座古城)傳道,西元303年或304年時遭異教徒殺害;富爾達修道院於851年時將其遺物由羅馬運送到哈美爾,並且收藏於大教堂的地穴中。不過大教堂在重建命名時採用了聖博尼法斯之名,至於為什麼不是採用聖羅曼努斯之名呢?依據事後查詢的資料顯示有二種可能,其一是聖博尼法斯的遺物可能更早為大教堂所收藏(但時間並不確定);其二是聖博尼法斯為德國的傳教工作貢獻至鉅(換個說法是較具知名度),因此大教堂最後就採用聖博尼法斯之名啦!

二位聖人的遺物如今依然收藏於大教堂之中,依據大教堂的文獻記載,二位聖人也並列於大教堂所崇敬的聖人之列。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Münsterkirche St. Bonifatius)目關資訊

地  址:Münsterkirchhof 7, Hameln;

介紹網站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官網(有英文版/包含開放時間,但德文版資訊較完整);

參觀費用:免費入內參觀。

十三-1.城市模型(Stadtmodel)

 在參觀完大教堂後,如果繼續往西方前行,我們之前多次提到的威悉河就在馬路的對面。不過別急著到河邊賞景,因為就在馬路對面的小廣場上還有一個值得一看的"城市模型"。

我們先前在介紹魚門街(Fischportenstraße)時曾提及,由於地形的關係哈美爾在這個河段設置了一座橫跨威悉河的攔河堰,並且設計了一個"Loch"(缺口)供往來的船隻通行,因而增加了不少稅收。如果對水利工程不熟悉,無法想像攔河堰的樣子的話,那千萬別錯過了"城市模型"(圖28)。

圖28 城市模型(下)

20190610Stadtmedel(Hameln)

圖28中較遠端的城牆就是哈美爾中世紀的城牆,由城門出城後可經由橫跨威悉河的橋樑到達對岸;在河的中央有座小島,上面還有幾座茅草屋頂的半木屋,其中有兩幢半木屋的中間有條水道,這個水道中間有兩座水車,由此可知這兩幢半木屋是做為磨坊之用;小島的兩端則以攔河堰將威悉河完全分隔為上、下游兩邊("城市模型"因為空間有限,只展示了小島右側的攔河堰;至於小島左側到城牆一側的攔河堰和"Loch"就被省略啦)。

不過目前臨威悉河一側的城牆都已不復在,中世紀的"Loch"也只存在於想像之中,取而代之的則是現代的運河(參見圖29)。

十三-2.Münsterbrücke橋上欣賞威悉河風光

 看完"城市模型"後,相信大家對哈美爾如何運用威悉河的地利之便以收取稅金增加收入的模式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或許中世紀的"Loch"只能存在想像之中,不過我們倒是多走幾步路來到Münsterbrücke橋(明斯特橋/或稱為大教堂橋)上,觀賞一下威悉河的現況(圖29)。

圖29 由明斯特橋眺望威悉河右河道下游(下)

20190610由明斯特橋眺望威悉河下游

(圖29說明:

本照片攝於明斯特橋上,由橋上眺望威悉河下游右河道。哈美爾老城區旁的威悉河河道中間有兩座小島(參見圖1),分別是照片中最左側的位置(我們就叫它"左島"),和照片中央有個尖錐形護岸朝向上游的"右島";

另外右側遠處的淡黃色、暗紅色相間建築和藍色拱橋是我們待一會兒要造訪的"門磨坊"和"金鼠橋")

由圖29中右島至右岸的河道水面上、下游很明顯有高度落差,這裡就是現今攔河堰的位置;至於左島和右島中間則是船閘運河,也可以把這裡想像成是中世紀的"Loch"。另外在明斯特橋的上游處還有一座攔河堰連接"左島"和上游的另一座河中小島,小島和左岸之間同樣設有船閘運河。

現今的威悉河風光或許不若我們先前參觀過的幾處河岸那般旑旎,不過站在明斯特橋望向下游,似乎就能感受到中世紀時喧鬧的碼頭、等待通過"Loch"的船隻,當時的榮景彷彿就在眼前,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記得來到明斯特橋上一遊喔!

十四、門磨坊(Pfortmühle)

 離開明斯特橋後,我們繼續邁開腳步前往下一個景點~門磨坊。由明斯特橋前往門磨坊有二條路可以選擇:其一是明斯特橋的橋頭旁有座向下的樓梯,樓梯通往威悉河的河岸步道,順著河岸步道往下游(往北)方向走就可以到達"門磨坊";另一個選擇是沿著大教堂西側的馬路往北前進,同樣也能到達我們即將造訪的景點,想要來點河景還是街景,就由大家自行決定囉!

早在西元1405年,魚門街的附近就建了一座磨坊,並且以魚門街(Fischpfortenstraße)的"門"(Pforte,應該也是魚門街在中世紀時所正對城牆的小"門")加以命名。磨坊的功用是利用水車做為動力來碾磨穀物或麵粉;不過到了1872年磨坊卻因為貯存的穀物發生自燃而燒毀;之後的重建將磨坊改為一幢五層樓的大樓,不過到了1893年時又慘遭祝融之災;1894~1895年再次重建的建築物就是現在的門磨坊(大樓)啦(圖30)!一直到1968年,門磨坊依然做為磨坊之用,只是中世紀的水車已不復再,取而代之的是工業革命之後的水輪機囉!

圖30 門磨坊(下)

20190610門磨坊和金鼠橋(哈美爾)

門磨坊大樓目前是做為餐廳和圖書館之用,翻新後的外觀或許充滿了現代感,只剩下面對威悉河一面閣樓前的兩座女性雕像和石刻紋章能勾起遊客的懷舊之情了。

十五、金鼠橋(Rattenbrücke)

 由門磨坊再往北一點有一座天藍色的拱型鋼橋橫跨在威悉河的右河道上,這座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的橋樑連接了哈美爾老城區和威悉河中的威悉島(Weserinsel),這座鋼拱橋本身的造型或許並不特別,不過它的亮點在鋼橋的拱頂~因為這裡坐了一隻金色的大老鼠!(圖31)

圖31 威悉河上的金鼠橋(下)

Day15-31威悉河上的金鼠橋.jpg

(圖31說明

左上:連接老城區和威悉島的金鼠橋,照片中還可以看到攔河堰;

左下:站在金鼠橋上可以觀看攔河堰和旁邊的魚道;

右:巨大的金鼠就坐在拱頂的正中央,感覺非常"哈美爾")

說到老鼠,一般的印象總離不開髒亂、病菌、偷吃等負面的觀感,但這裡的老鼠卻大喇喇的以肥壯之姿坐於拱頂之上,可見得吹笛人傳說對哈美爾影響之鉅了!

十六、Haspelmath-und Pulverturm(Schauglasblaeserei)

   參觀完有趣的金鼠橋後,位於威悉河畔的景點算是告一段落了。老城區中特有的威悉文藝復興式建築確實另人回味無窮;威悉河畔的景致和魚門街的歷史也讓我們更能想像出哈美爾在中世紀時的榮景;不過中世紀城市多半都以高聳、環繞式的圍牆來做為抵禦外敵入侵的主要防禦手段(最佳範例歡迎參閱 [德國想GO就GO]38: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二)@德國19天自由行Day13-2 - 九、繞行古城~漫步中世紀城牆上(塔樓之路/Turmweg)),不過大部份的城牆隨著歷史的演進也都難以倖存,所幸哈美爾為了讓遠來之客能體驗中世紀時的真實樣貌,特別在老城區的北側重修了一段舊城牆,接下來我們就要朝向北方前進,來瞧瞧這目前僅存的城牆囉!

由金鼠橋步行到老城區北側的舊城牆只需不到10 mins,建議大家可以找一條小巷子重回老城區內,因為即便不若先前參觀過的幾幢老宅那麼有名,巷弄內仍然有許多充滿中世紀風情的民居矗立其中,沿途一路欣賞兼拍照,其實就是體驗老城區的最佳旅遊方式!只要記得朝著老城區的北側前進,舊城牆就會出現在眼前啦!

就像我們之前到訪過的羅騰堡一樣,中世紀時的哈美爾也被帶有塔樓的高聳城牆所環繞,第一座城牆塔樓首次被記載於文獻中是在西元1333年;後來在整座環形圍牆上總共建造了22座塔樓。到了十九世紀初法國軍隊攻克哈美爾後,西元1808年拿破崙下令折除哈美爾的城牆,僅有Haspelmathturm(哈斯佩爾馬斯塔,建於1405年)和Pulverturm(火藥塔,建於中世紀)被保留下來;至於兩座塔樓間的城牆則是在1990年代時所重建的(圖32)。

圖32 哈美爾老城區北側的舊城牆(下)

Day15-32哈美爾北側舊城牆.jpg

(圖32說明

上:火藥塔,塔樓上所張貼的海報就是Schauglasblaeserei(玻璃作坊)的廣告;

下:哈斯佩爾馬斯塔)

Haspelmathturm(哈斯佩爾馬斯塔)的名字得自於買下它的哈美爾獸醫Friedrich Haspelmath(1790-1856 年),這位獸醫用這座塔樓來展示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所收集的收藏品;據說這也是哈美爾的第一座私人博物館。另外火藥塔目前是出租給一座玻璃工坊所使用,如果對玻璃藝術有興趣、想要嘗試吹製玻璃作品的話也可以來玻璃作坊看看喔!

十七、點心時間(Eiscafé Gusto Mosena)

    在參觀北側城牆的同時,時間也悄悄地來到中午11點多了,6月中旬的哈美爾迎來了令人意外的暑氣,接下來的行程要前進老城區東南方的街區,正好先回到位於市中心的復活節街,來杯超多鮮奶油的冰淇淋聖代吧!

上午10點後的復活節街開始展露出觀光區的活力,沿街的咖啡廳、餐廳一間間的開始營業,街邊的露天座席上巨大的陽傘也一張張的展開,簡單逛了一下,擠滿鮮奶油的聖代杯似乎是這裡店家的共同特色,就來試試哈美爾的聖代杯吧!(圖33)

圖33 哈美爾老城區的甜點時光(下)

Day15-33哈美爾老城區甜點.jpg

(圖33說明

左上:附有照片的各種口味聖代杯,這時候比著圖點餐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右上:擠滿鮮奶油的聖代杯;

左下:鬆餅搭配覆盆梅果醬、巧克力冰淇淋加鮮奶油;

右下:德文菜單,還好WAFFEL和英文waffle長得很像,再加上有附圖片,點份甜點OK的)

認真踩街一上午,有點累和暑氣的狀況似乎也吃不下正餐,這時來個聖代杯和鬆餅肯定是最佳的選擇!看著附有圖片的菜單,直接用比手畫腳的方式點餐似乎更加的有效率喔!

等到賣相滿點的聖代杯和鬆餅上菜後,一開始的冰涼口感和毫不吝嗇的巨量鮮奶油確實迅速滿足了我們有點餓卻又有點熱的狀態;不過接下來的感覺讓我們快速回想起歐式甜品的共同味覺~就是甜!再加上巨量的鮮奶油,某個瞬間甚至讓我忘記是在吃聖代杯還是在嗑鮮奶油。

這兩份甜點鬆餅的搭配和國內的吃法差不多,在此就不贅言;不過這聖代杯倒是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點的是菜單編號No.152 BOUNTY BECHER - Milcheis,Sahne und Bounty-Riegel,就菜單上所附的照片來看應該是某種聖代杯,內容包括有牛奶冰淇淋(Milcheis)、鮮奶油(Sahne/Cream)和Bounty-Riegel,這Bounty-Riegel就字面上來看還真猜不出是什麼東西(Bounty是德文的"賞金")!等到上了甜點後我們才知道原來"Bounty"是指附在聖代杯旁的巧克力棒~而且傳統的"Bounty"巧克力裡面包的是椰子片喔(參閱圖33右上/最初我們還以為是棒狀的巧克力威化餅乾)!這次的"比手畫腳"點餐也算是長知識啦!

最後我要強調一點:鮮奶油的量真的有點誇張,在吃各項配料時務必搭配鮮奶油食用,否則到最後真的有可能讓你吃到"不要不要"的鮮奶油控可千萬別錯過囉!

(Eiscafé Gusto Mosena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停止營業,不過復活節街上也有類似商品的咖啡廳或餐廳,稍微逛一下還是能享受坐在露天座位區消暑的悠閒時光喔!)

十八、Kurie Jerusalem

 吃完甜點滿血復活之後,接著我們要前進到老城區的東南區,繼續造訪不同風格的中世紀建築。

位於Alte Marktstraße和Kopmanshof兩條街交叉口的Kurie Jerusalem是中世紀時聖博尼法斯大教堂的倉庫,建於西元1500年左右,建築風格屬於哥德式的半木屋構造,整齊而外露的木樑充份展示了半木屋的簡潔之美。雖然在1976年時進行了修復工作,不過建築外觀依然保留著中世紀的美感(圖34)。更特別的是,這棟建築目前是做為哈美爾的兒童和青少年活動中心,放學或放假的小朋友們都可以來這裡遊玩或是學習製作手工藝品。

圖34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倉庫(下)

20190610聖博尼法斯修道院倉庫

十九、老消防站(Alte Feuerwache)

 在欣賞完堪稱哈美爾最具規模的半木屋~Kurie Jerusalem之後,順著Alte Marktstraße街繼續往東走到底(這裡是一個T字路口),正對面會出現一棟白色的建築物,這棟建築就是老消防站(圖35)。

圖35 老消防站(下)

20190610哈美爾老消防站

老消防站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1777年,當時的第一座消防站是建於Ostertore(復活節門,我推測應該是在復活節街所對應的舊城牆城門)前;到了1935年,或許是舊的消防站已不符需求,因此整棟建築遭到拆除重建,成為和今日所見類似的建築;僅管已經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消防站依然隨著時間的演進歷經了數次的擴建、搬遷等工程,最後的消防站也在2011年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融合新、舊建築的現代住宅區。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倉庫和老消防站或許看起來比較缺少中世紀建築的味道,不過就像國內的許多老街一樣,當面臨改建或重建的抉擇時,要如何保留歷史的風情又能讓屋主不至因無法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損失現實利益,確實是很大的挑戰。好在即使兩幢建築都已經翻"新",但也都得到了充份的使用,畢竟"人"才是建築、都市中真正的主角啊!

看看時間也來到了中午12:30,由這裡漫步回婚禮之家剛好可以觀賞13:05的音樂鐘表演(吹笛人故事),原本想以這段影片做為本篇的ending,不過影片時間長達8mins(似乎有點久),整段影片有連續性也不適合剪短或加速,這段有趣的音樂鐘還是請大家親臨現場一饗盛宴吧!(有關音樂鐘的介紹請參閱本篇[哈美爾老城區]必訪景點 - 三.婚禮之家)

有趣的哈美爾之旅,就在漫步中發現"吹笛人傳說"的"尋寶"活動中圓滿畫下句點啦!(圖36)

圖36 吹笛人傳說尋寶(下)

Day15-36吹笛人傳說尋寶.jpg

(圖36說明

在這座以吹笛人傳說聞名於世的小鎮,除了之前介紹過的建築物、博物館、音樂鐘、老鼠小徑等,其實還有很多隱藏在街邊巷弄裡的相關標記,試試看你能找到幾個吧~

左上:窗戶上的吹笛人;

右上:這個算吹笛人嗎?

左下:不知道是不是怕老鼠,這間的招牌出現的竟然是蛇(正解是"單蛇杖"(Rod of Asclepius/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是希臘神話中醫療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持的手杖,它是象徵醫療的標誌;這其實是一間診所的招牌;

右下:吹笛人城市導覽開始囉!小朋友們聽的津津有味呢)

由於甜點時間聖代杯的大量鮮奶油依然很有存在感的囤在我們的胃裡,所以我們決定隨便買點外帶小食就要繼續搭上德鐡,前往下一站~曾經是漢薩同盟首都的呂北克,歡迎繼續前往 [德國想GO就GO]41:北德風情~漢薩同盟城市呂北克(Lübeck/呂貝克)老城區景點完全攻略(一)@德國19天自由行Day16-1 體驗北德風情唷~

arrow
arrow

    法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